苦地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穿过历史的谜团李渔李玉或许是同一个人 [复制链接]

1#
小孩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92431.html

穿过历史隧道的纵深,我在隧道尽头等你。真相有时是主观的发现,但它源于客观的存在。

人们都知道元朝的戏剧叫做杂剧,著名的“关马郑白”四大戏剧家就是那时出现的,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和《梧桐雨》。而清朝的戏剧叫做传奇,也有著名的四大戏剧家,即李渔、李玉、洪升、孔尚任,代表作分别为《风筝误》《清忠谱》《长生殿》和《桃花扇》。

不过其中,李渔和李玉此二人有些搅合,他们的一生是一个谜,那么谜底是什么呢?

明末清初,有一个文人非常了得,他的才华被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和现在的审美观淹没了,以至于他的名声不如屈原、李白、关汉卿、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等文学大家。但实际上,他是个全才,在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及其卓绝的贡献。他叫李渔,祖籍浙江兰溪,后迁移杭州。生卒年大约在公元-年。

李渔的诗在当时就名满天下。例如:“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又如那本尤为被人传颂的《笠翁对韵》:“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是作为读书人启蒙必读的诗歌教材,其功莫大焉。

李渔还写有许多戏剧剧本,例如《奈何天》《比目鱼》《风筝误》《凰求凤》等《笠翁十种曲》,和《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等戏曲19部之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风筝误》和《比目鱼》。有不少介绍他的文章,说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我看了顿时吐血,免不了还得吐槽。在中国,被专家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一会儿是关汉卿,一会儿又是王实甫,一会儿又是汤显祖,还有后来的曹禺。这也太滑稽了,一个中国就诞生了那么多莎士比亚,还要不要其它国家的戏剧家活呀?

(图)李渔

很简单,我来封一个称号吧——李渔是中国的莫里哀。因为李渔的戏剧作品,基本上都是喜剧。

此外李渔还写有白话短篇小说集《连城璧》和《十二楼》,合称《觉世名言》。为他带来毁誉参半的是他还写有一部风靡中外的长篇小说《肉蒲团》,这是一部与《金瓶梅》比肩的著名小说。甚至有人考证说李渔就是《金瓶梅》的作者。这个存疑吧,因为我没办法证实这个观点。不过,说李渔是中国的劳伦斯,也毫不夸张。

当然,他最为有名、也最被后世文人称道的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美学文集《闲情偶寄》,让不少人痴迷酣醉其间不能自拔。

实际上李渔是中国杰出的诗人、卓越的戏剧家、天才的小说家、以及优秀的戏剧理论家、美学理论家、生活艺术家。他搞表演、搞出版,都是开历史的风气之先。一部《芥子园画谱》就会让后代千万书画家怀着感恩之情铭记他老先生的功劳。

他完全可以与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齐肩,跨入伟大作家的行列。

我最近认真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觉世名言》。在这里我要认真而隆重的向各位推荐一下。人们都知道冯梦龙编撰有一套《三言》,即《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但很少有人知道李渔的这部《觉世名言》。这是由我们当今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文化认知观,不容许他这部小说集在民间传阅。伟大领袖喜欢《聊斋志异》那样的短篇鬼故事,不喜欢人间烟火故事。故此,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冯梦龙和李渔这样写现实生活的作家,其排名地位始终不如写妖魔鬼怪的蒲松龄、吴承恩那样靠前。

《觉世名言》包含两个短篇小说集,一是《连城璧》,二是《十二楼》,各包括十二个短篇,另加一个外篇六个短篇,共计三十篇。我认为,李渔是写短篇小说的圣手,其功力与技巧,远远超过蒲松龄,甚至超过冯梦龙。我以为冯梦龙是中国的莫泊桑,而李渔则是中国的欧亨利。

李渔为后世道学家们诟病的就是他在人过半百时收养了两个极具艺术天分的少女王姬和乔姬,二人均为13岁,并以此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上流阶层演出娱乐。甚至,这二姬同时兼做他的小妾,使得垂垂半老的李渔竟然获得了生命的第二春及艺术生涯的第二春。可惜的是,两位美少女在其19岁时先后病逝,李渔瞬间从天堂跌落到地狱。焉知是不是这老家伙使出了“肉蒲团”的能量,活活摧残了两位如花似玉的姑娘?总之,红颜知己、生活伴侣的离世,李渔的人生结局只能是烟花散尽风流亦被雨打风吹去。

如此看来,李渔确是文坛上的另类,他并不受正统文化圈子的首肯,多少对他有一些鄙夷。一本《闲情偶寄》的作者简介这样评价他:李渔是一位身兼作家、诗人、色鬼、酒徒、剧团老板与园艺家的人;是一位写了大量优秀剧本,又写了色情小说《肉蒲团》的人;是一位品琴、赏花、选美、化妆、烹饪、听歌、演戏,甚至在传统养生之道、性贿赂的妙用上都有一套的人;是一位一生占尽艳福,却又身骨硬朗,欲老欲健,一直活到了七十岁的老人。

有褒有贬,难道不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吗?这世上有没有真君子?没有!我从来认为,凡夫俗子加上性情中人,乃是一个率真的君子。

玩世不恭与游戏人生,是他为人、为文的基调,在异族入侵华夏大地之际,他这样做也算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关键是,他守住了文人的气节,没有出来做清朝的官儿。

不管怎样,李渔现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文化地位与美学价值也愈见高涨。

很巧的是,也是在明末清初,还有一个非常了得的人,他叫李玉,出生在江苏吴县,也即今天的苏州,生卒年大约为公元-年。他与李渔是同时代人,也是天才的戏剧家,而且还是戏曲艺术专家。

李玉在戏剧界的名气,在当时可以说比李渔还要响亮。李渔是娱乐派,也叫江湖派。李玉却是职业派,也叫学院派。李玉虽然在苏州那个地方卖文为生,但妥妥地一枚专业大师。中国古典十大悲剧,李玉的作品占一席,即《清忠谱》;中国古典二十大悲剧,李玉的作品至少要占两席,除了《清忠谱》,还有《千钟禄》。从仅有的极为稀缺的史料来看,李玉的一生压抑、悲摧,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似乎没有李渔那种风花雪月,也没有李渔那种八面玲珑。据说家境贫寒,还做过明朝宰相申时行的佣人。他的艺术才华完全是自学成才。跟李渔相同的是他也不出来做清朝的官,全身心投入到戏剧创作中。他一共创作了《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千钟禄》《麒麟阁》《七国记》等18种剧本,以及《双龙口》《万民安》《长生像》《武当山》《罗天醮》5个失传剧本。其中,给他带来盛名的是“一笠庵四种曲”,即很有口碑的“一人永占”四部戏:《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加上《清忠谱》《千钟禄》,这六部戏奠定了他作为清代现实主义杰出悲剧艺术家的地位。

李玉的剧本不像李渔的剧作那样近乎游戏人生,他的戏大多是严肃的主题,有宏大的背景。描写历史上的*治斗争事件或从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中提取素材。宣扬正义、鞭挞丑恶,以苦难打动人,以悲情感动人。其风格往往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李玉作为悲剧作家,我认为可以称得上是东方的埃斯库罗斯。

李玉还编撰有一部《北词广正谱》,这是一部戏曲专著,同时代诗人戏剧家吴梅村为之作序,高度评价该书为“骚坛鼓吹,堪与汉文唐诗并传不朽”。另外李玉还与人合作编订了《寒山堂南曲谱》以及《南词新谱》。这些书对研究戏曲曲牌曲谱填词,以及研究戏曲发展史都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我曾经专门读过李玉的《千钟禄》,因为我一直在追寻建文帝的个人遭遇及流亡线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我写的《大明天子建文帝的悲凉人生及其失踪之谜》。李玉在《千钟禄》中写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占领首都南京后,建文帝的窘态处境以及逃亡途中的艰险和凄凉。抒发了作者对明朝故国的怀念和对残暴的窃国者朱棣的不满,暗中影射对清廷统治集团的憎恨。这个戏写建文帝逃出京城,与翰林编修程济扮作一僧一道辗转千里隐居川东即重庆一带,而不是如正史所写的流亡海外或隐居云南,此观点正合我的考证方向。

有关李玉的资料出奇的少,这对于一个享誉梨园界的艺术大师来说是极为不正常的。地方志上语焉不详,寥寥数十字。这似乎透露出一个信息,这人的身世、经历有很大问题。已经是清朝了,不是远古的夏商周,也不是中古的唐宋元,一个濒临近代的杰出艺术大师,居然让后人找不到他的履历生平,这委实叫人生疑。

同时代作家吴绮写有《满江红——次楚畹韵赠元玉》一词,词曰“李下吴蹊,问当代谁为逋峭?”是说李玉风度翩翩,潇洒风流;“世事漫须真实相,家传自擅清平调”,意指李玉出身于梨园世家。苏州一带历来为歌舞之乡管弦之地,李玉打小耳濡目染必受感染,音律曲谱无师自通。清初大诗人钱谦益也曾以欣赏的口吻写李玉“酒楼诸妓,咸歌其诗”,还惊叹他“当世无二,真乃青莲苗裔、金粟转世。”

其实这二人都没亲眼见到过李玉本人,都是读到他的作品后抒写的感受。

以上两人的文字留给我们至少有四个信息:一是李玉出身戏曲世家,家境未必贫寒;二是李玉是个帅哥,风流倜傥;三是李玉的才华如青莲居士李白转世;四是李玉的生活可以像金粟道人顾瑛那样蓄养歌妓。长得帅,有才华,又有条件养歌妓,家道一定殷实,谁说这不是风花雪月呢?从这四点看,李玉与李渔的生平非常相似。看来也是个性情中人。

李玉的悲剧类作品来自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多有批判、控诉、讽刺、影射,也就是说搞不好就有杀头之罪。正如《清忠谱》第一折开门见山道出作者的直白:“平生不肯附势趋炎”——这就是李玉的人格化身。

再品读一段《千钟禄》的唱词吧: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悲剧是醒世的,容易带来文字狱。喜剧是娱人的,没有危险性。所以,剧作者恐怕会专门把悲剧类作品另行分类,或署个别名保存,或自己干脆隐身。

那么,谁能这样一分为二做分身术呢?

做这个分身术的人叫吴梅村。

吴梅村也叫吴伟业,是清朝以诗人著称的一位艺术家,学识渊博,著作很多。他工音律,擅填词,杂剧传奇、绘画书法,无所不能。他的诗歌世称“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孽并称“江左三大家”。他一生写诗千余首,戏曲作品有三部: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和《通天台》,并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著作。

近年来有人考证说《红楼梦》也是吴梅村创作的,大有将曹雪芹拉下马的趋势。一会儿有人说《金瓶梅》是李渔写的,一会儿又有人说《红楼梦》是吴梅村写的。文坛嘈杂乱哄哄,似信非信皆由人。但这个吴梅村在二李的事情上做了手脚,我相信是事实。吴梅村恰与李渔和李玉二人都认识,我想,会不会本来二李就是同一个人,为了保护李渔那些谨防被官府做文章的悲情剧本,吴梅村在搜集整理、分类这人的作品时,将他的喜剧(包括滑稽剧)作品19部挑选出来放一边,又将他的悲剧(包括严肃的正剧)作品18部挑选出来放一边。为怕混淆,一个注明李笠翁,一个注明一笠庵。笠翁、笠庵就是为了作品性质有所区别而故意写来做记号用的。久而久之被族人或友人乃至后人误以为是两个人的作品并逐渐演绎为是两个作者。

两人十几处的契合,用偶然或巧合来解释是难以服众的。

李渔和李玉,二人都是梨园翘楚。都在戏曲界里厮混,就那么几个圈子,山不转水转,都混个脸熟。无论在杭州、金陵,还是在苏州、无锡,戏曲界的圈子其实并不大。但奇怪的是,却总不见他俩同在一个朋友圈或者戏棚子出现过。史书上没有这二人相遇的记载,甚至连二人通信的记录也没有。原因其实很明了,因为这二人原本就是同一个人。

仔细甄别李渔的生平,李渔在20多岁到40岁之前的活动资料是缺失的,而这段生涯,或许就是他在苏州的生活。李渔祖籍虽是浙江兰溪,但实际上他出生在江苏如皋这个地方。李渔不可能长期生活在如皋乡下。如皋离吴县(苏州)很近,或许他青年时代曾经在吴县游历、从艺,这段履历,或者就被当地人以谐音“李玉”的身份记载了下来。

史料说李玉写有近40个剧本,但目录上保留下来的剧目只有18个。那么李渔保留下来的剧目也有19个,二者相加不正好接近40部剧吗?至于两位戏剧家各自佚失的剧目名称并不完全相同,我认为那恰恰是因为佚失了,后人才一厢情愿近似于猜测性的添上了一些剧目。但在他俩的佚失剧目中,恰好有一部同名剧本《意中缘》,二人都拥有这部戏剧,这不是很蹊跷的事吗?

李玉的身份十分可疑,还有这一个实证。吴梅村在给李玉的著作《北词广正谱》作的序中这样写道:“李子玄玉,好奇学古士也,其才足以上下千载,其学足以囊括艺林,而连厄于有司。晚几得之,仍中副车。甲申以后,绝意仕进,以十郎之才调,效耆卿之填词,所著传奇数十种……”

也就是说,吴梅村在文中称李玉为“十郎”(“以十郎之才调”),这里露出了破绽,或说是泄漏了天机。

奇巧的是,吴梅村也给李渔写有一诗《赠武林李笠翁》:“家近西陵住薜萝,十郎才调几蹉跎。江湖笑傲夸齐赘,云雨荒唐忆楚娥。海外九州书志怪,坐中三叠舞回波。前身合是玄真子,一笠沧浪自放歌”。

你看,吴梅村在诗中又称李渔为“十郎”(“十郎才调几蹉跎”),这到底是无巧不成书呢还是内中有玄机?

据清代李桓《国朝耆献类徵文艺四李渔》:“李渔,字笠翁,钱塘人。流寓金陵,著一家言,能为唐人小说,吴梅村所称精於谱曲,时称李十郎。”

李恒在文中明确说明吴梅村指李渔为“李十郎”。

李玉、李渔同为“李十郎”,即同为一人,确凿无疑。

另有一个孤证。清初时还有一个戏曲家叫孙郁,他有一个字号叫“苏门啸侣”。然而,传说中的李玉也被人安了一个字号叫“苏门啸侣”。自古以来,文人中的字号从来没有重复过的,那么,李玉与孙郁的重复字号,会不会是本来就无李玉这个人,却被后人混淆了,把孙郁的字号给张冠李戴了呢?

李渔喜欢与歌女打成一片,还养雏姬。李玉也“蓄养歌妓”。这就是一人风流的两种说法。

其它如“一笠沧浪”(李渔)、“一笠庵主人”(李玉)、“笠翁十种曲”(李渔)、““笠庵四种曲”(李玉)等,在他二人间叫来叫去,大约出于无意中的自然流露,但无形中旁证了他二人就是同一个人。

清初时局严峻,像《清忠谱》和《千钟禄》这类严肃主题的悲剧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当时清廷严令“凡系明季国初之事,有关涉本朝本朝字句,及南宋与金朝剧本,扮演失实者,皆当遵旨酌拟删改抽掣,另缮清本。”“如有登场演剧人等立时驱逐,不准容留。”甚至禁演、抓人是常有的事。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托人分类保存保护下来,而那类乐于被各阶层接受的插科打诨的风情喜剧如《风筝误》和《比目鱼》不会带来危险,那就自己随身保留吧。游戏人生可以放在明处。

因此,李渔李玉被一分为二,或许就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作者:易道禅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