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上古信仰体系中,有着不少星崇拜的内容。当时人们想象中的天界秩序,星辰占据了显要地位。
在中国上古信仰体系中,有着不少星崇拜的内容。当时人们想象中的天界秩序,星辰占据了显要地位。星象与收成、兵战以及个人、家族的命运包括生死健康等等都有神秘的关系。在先秦、秦汉社会通行的用于趋吉避凶选择的《日书》中,可以看到根据星象判断行为宜忌的内容。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星》篇,也是告知人们如何以星象判断未来吉凶的;包括在极端的情况下将致“百事凶”,相反则有“百事吉”的预示。在深信“天人之应”的意识背景下,天上的星辰名号,有时可与世间某种社会身份对应。《史记·天官书》言天际星象,既有象征“太一”(天帝)者,也有对应“三公”“正妃”“藩臣”“上将”“次将”“贵相”“诸侯”等诸星座,还有对应社会底层人等的“贱人之牢”。在这一时期,具有明确劳作者身份的“牵牛”“织女”成为天星名号,颇值得注意。星象与人事的密切关系,使得古人天文知识在民俗方面的表现,是星与人的对应性结合,出现了拟人化的星。天际星辰与世间人事的对应,天星名号与人物形象的结合,在秦汉时期可以找到许多明确的例证。至于体现星崇拜意识遗存的“救星”称谓的出现,与乱世的灾难有关。对于“救星”的崇敬,反映出了处在极端困苦境遇之中的人们完全无助的心态。“救星”的“救”,作为一种社会渴求,其实是乱世梦想的特殊表现。后来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则是民间对“救星”语汇使用的普遍化。这一现象,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俗文学作品中。从元明时代“救星”语汇的产生,到明清小说中“救星”一语的泛用,可以看出后世形成赞颂“救星”的社会心理基础。考察与此相关社会文化现象,既可以发现天人关系学说的久远影响,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民间*治迷信的历史渊源。
文献中所看到的“救星”语汇最早的出现,见于辽代耶律纯《星命总括》。在中国上古信仰体系中,有着不少星崇拜的内容。当时人们想象中的天界秩序,星辰占据了显要地位。天星名号与人物形象的结合,在秦汉时期已经可以看到明确的事例。到元明清时期,民俗文化现象中所见“救星”称谓的泛用,反映了出处在困苦境遇之中的人们完全无助的心态,是人们乱世梦想的特殊表现。考察中国古代星辰崇拜意识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