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倪海厦常用十大专病经方验方总结
TUhjnbcbe - 2021/4/22 21:45:00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
蒋氏草庐医馆说,如果要评选古今最有名的几首方剂,我相信“小柴胡汤”,一定榜上有名。这首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处方,经过两千年验证,疗效那是绝对的棒。甚至有大夫说,我这一辈子就用小柴胡汤加减来看病的。这话虽然说的有些夸张,但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临床大夫对它还是青睐有加的。由于药源和方便度的原因,下面蒋氏草庐医馆介绍小柴胡汤的现代剂型,小柴胡颗粒。主要成分:柴胡、*芩、姜半夏、*参、生姜、甘草、大枣。辅料为蔗糖。主要功效: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这个治疗什么呢?翻译下就是:一会儿怕冷一会儿发烧,胸胁部位感觉撑满,像塞了个气球一样,不想吃饭,恶心,口苦,咽喉干。咦?好像有些感冒发烧的时候,确实会有恶心、不想吃饭等情况。当身体发热产生,敌我交争,场面火热,如何来结束这场战争,让世界归于宁静呢?看看小柴胡颗粒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柴胡透邪,疏泄气机郁滞。这是什么意思?出个大招把敌人赶走。*芩苦寒清热。战场总归是要打扫的,战火还得熄灭。柴胡加*芩基本上就是平息战争的主力*。姜半夏降逆止呕。战争结束了,百姓还颠沛流离的,也要招呼他们别去外面寻找安宁世界了。*参、甘草、生姜、大枣扶助正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及时补充兵员,才能保得疆土。明白了组方原理和主要功效,算是学会了这个中成药的一半了。几种用法:如果能恰好对应说明书上的所有症状,那当然最好不过,恭喜你小柴胡颗粒很对症!可是,病总不是按说明书的模式来得的,简单总结了其他几种情况:第一,偏头疼头部两侧是胆经所过,所以说如果你头两侧疼或者偏侧疼是肝胆经问题,这类人一般平时容易生闷气,也比较急躁。尤其是女性经前或者经期头疼,是肝血不足了,也是肝胆经问题。这个时候小柴胡颗粒就可以用起来了。第二,胸胀,月经不准时胸部也主要是肝经所过,而女子来例假,需要肝经的疏泄力,如果这个力量不足或者过分亢进(反正就是原本的功能不正常了),就会出现胸胀或者月经不规律情况,这个时候调节疏泄力,大方向是不错的,也可以用到小柴胡颗粒。第三,眼干眼涩眼胀肝开窍于目,凡是眼睛的问题都要想到肝的问题,小柴胡颗粒可以清肝胆虚热,所以眼睛的任何不适,用小柴胡颗粒准没错。第四,口苦胃气不降,胆汁也跟着容易上逆,则表现为口苦,小柴胡颗粒可以照顾到肝胆问题,同时也可以降胃气,所以应用起来也是对的。第五,上吐下泻,拉肚子胃气不降,则脾气不升,胃失和降,则上吐下泻,气机紊乱,这个时候也要想到小柴胡颗粒的调和作用。第六,食欲不振看见饭不想吃,没有食欲,也和胃气不降,脾虚有关,所以小柴胡颗粒也可以考虑。第七,嗓子干《伤寒论》少阳病的提纲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小柴胡汤是少阳证的主方,少阳病了,出现口苦、嗓子干甚至疼、头晕跟晕车一样天旋地转的,这个时候小柴胡颗粒拿来用是对症的。所以一感冒就上嗓子的这类人,小柴胡颗粒也能帮助到你。如果感冒遇到嗓子干,方法是用生姜葱白煮水,用这个水冲服四袋小柴胡颗粒。第八,胃疼胃胀反酸《内经》上讲,肝经夹胃,而五行上讲肝木克脾土,肝胆跟脾胃是很难分开的。小柴胡颗粒中,半夏可以帮助降胃气,减轻反酸的不适感,人参、生姜、大枣,都有健胃的作用。胃炎病人也不要忘了小柴胡颗粒的作用。如果反酸明显,用知柏地*丸加上小柴胡颗粒。第九,解酒喝酒伤肝,而且酒后特别容易出现偏头痛、嗓子干这些情况,都是可以用小柴胡颗粒的。另外,如果你实在万不得已因为工作有应酬,喝酒之前喝点小柴胡颗粒,可以尽可能的修复肝功能,防止喝酒后各种不舒服。第十,发低烧所谓发烧,是身体正气与病邪之间抗争,当身体正气强大的时候,搏斗剧烈,表现在体温上就可能是高烧。而低烧,是身体的正气弱,打不过病邪,烧也发不起来,顶多能发个低烧。低烧是身体生发力不足的表现。这个时候,柴胡剂可以帮助身体增加生发之力,帮助身体提升动力,驱邪外出。正如开头所说,小柴胡汤实在是太有名气了,还有很多传说中的疗效,就不展开来说了。学过中医的朋友们大概听过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就是符合它描述症状中的一条就有效,不用都具备。但单一症状是不能概括整体病情的,而且中成药是固定成分,缺少加减变化,我们还是辨证后谨慎用药为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4/22 21:45:00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m.39.net/pf/a_4492992.html

柴胡汤类方证及和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马贻超,姜建国,鲁晓明

★主审:曲夷

★编辑:刘*玮

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姜建国名医工作室负责人,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姜建国教授师从著名伤寒学家徐国仟、李克绍教授,进行《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思维”的研究30余年,先后提出20余项新观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6部,其中学术专著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伤寒思辨》、《伤寒析疑》、《伤寒论释难》、《伤寒论品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伤寒一得》等学术专著。因观点新颖,立论独特,在伤寒学术界颇具影响。

柴胡汤类方出自《伤寒论》,共涉及24段条文,6个方剂,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汤类方不但是《伤寒论》的重点方,也是临床的常用方,但围绕柴胡汤类方、证候及其治法,尚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在此略述己见。

1、半表半里问题

仲师虽未明言“半表半里”,但在条中说:“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可与小柴胡汤”。仲师这里所说的“外证”,一般指外表证候,所以“半在里半在外”,可以理解为“半表半里”。诚如成无己注云:“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成氏乃伤寒第一注家,影响颇大,故自成氏以降,大家就以少阳为半表半里,柴胡汤就自然成为和解半表半里之方。

但是须知条的“半在里半在外”,不可理解为一半表证一半里证,或表里证同在。微恶寒、手足冷,虽属“外”症,却是阳气内郁,不达于外;大便硬,虽属“里”症,却无潮热,乃属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心下满,口不欲食,是少阳枢机不利、胆胃气滞的直接见证;脉沉细又是少阳阳气微结的证明。用小柴胡汤,枢转少阳,宣达气机,疏利胆胃,半表半里气机升降出入有常,诸证自然消退。

2、大柴胡汤的定位问题

小柴胡汤的定位是公认的,即是治少阳病的主方、正方。但大柴胡汤的定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梅国强教授主张少阳病分经证腑证,并视小柴胡汤为治少阳经证之方,大柴胡汤为治少阳腑证之方。我们不同意经证腑证之分,但对其视大柴胡汤为治少阳病本证之方的认识还是一致的。

传统观点及数版教材,均把大柴胡汤证归属少阳病兼证(兼阳明)的范畴,原因其实很简单,思维也是直线的,那就是大柴胡汤中有大*与枳实,既然用大*与枳实,就一定是通大便;既然是通大便,就一定是兼阳明。

这里必须要解决的思维问题是:大便硬(不大便)不一定必是阳明病,用大*、枳实不一定必是通大便。别说是大柴胡汤,即使是小柴胡汤也有通大便的作用。如条云:“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氵戢然汗出而解。”按常规辨证思维:“不大便”当属阳明病,但“舌上白胎”证明胃肠无热,则非属阳明。结合胸胁硬满与呕吐,知此“不大便”,实为少阳枢机不利,气滞不畅,津液不能下达,而致胃肠干燥,病证类似阳明,病机实在少阳,故治以小柴胡汤。若按上述通大便即是兼阳明的思维推理,小柴胡汤岂不亦是治阳明病之方!

另外,仲师用大*有一规律,凡用之泻阳明通大便,均用四两,如承气汤类方。凡用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一般用二三两,如大**连泻心汤、抵当汤、桂枝加大*汤及大柴胡汤等。

其实,讨论大柴胡汤的定位问题,其实质意义还不在大柴胡汤是治少阳病本证之方,还是治少阳兼阳明证之方,而是通过对此方大*与枳实的剖析,纠正大*药用的片面思维,打破大*泻下通便的框框,开拓大*的临床药用范围。

大柴胡汤中本身就包涵了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四逆散在《伤寒论》中是治肝胃气滞,阳气不达于外所致的“四逆”。实质为中医疏肝理气第一方。大家公认四逆散非治阳明病之方,但四逆散确实能宣通大便。临床凡大便不硬,黏滞胶着,排便不爽者,常用四逆散加减治之,每获良效。原因很简单,这种大便秘结,病机往往是气滞湿阻,与《伤寒论》条所说的“腹中痛”与“泄利下重”同。四逆散中柴胡疏肝理气散郁,枳实导滞行气化痰,芍药苦泄破结利湿,正应其治。

虽然大柴胡汤(包括小柴胡汤)确有通泻大便之效,但却不能将其视为治阳明病之方,而均应是治少阳病本证之方。少阳病有轻重深浅之分,邪结少阳,偏于半表,证候较轻者,为小柴胡汤证;偏于半里,证候较重者,为大柴胡汤证。这一点在条仲师表述的最清楚,原文说:“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既然“柴胡证”而用小柴胡汤无效,且“心下急”即胃脘拘急不适,与条大柴胡汤证的“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均提示是邪结偏于半里的少阳病重证。小柴胡汤自然是病重而药轻,当然须用大柴胡汤破结攻邪,才能奏效。

本条所说的“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的“下”字,很有意味。这可能是有人认为大柴胡汤属“下”法的根据。其实,仲师在特殊情况下的用辞,往往是有特殊意思的。就像29条的桂枝汤不说“汗”反说“攻”,条的小承气汤不说“下”反说“和”一样。本条大柴胡汤的“下”,显然是针对前用小柴胡汤而言的,意指大柴胡汤攻邪之力大而已。否则,仅仅“心下急”而非“大便硬”,“下”什么?何况还有“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的下法禁忌。

顺便谈一下大柴胡汤中的芍药问题,大柴胡汤亦可视为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即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大*而成。方中柴胡与*芩配伍,柴胡辛散以解半表之邪,*芩苦寒以清半里之热;半夏与生姜配伍,和胃止呕;邪结过重,勿须扶正,故去人参、甘草;加枳实破气分结,芍药破血分结,大*清泻热结。所以留用大枣,乃因“心下急”,大枣有甘缓挛急之功。这里芍药与大枣亦是药对配伍,以芍药的苦泄通络与大枣的甘缓挛急,治疗少阳重证的胁下心下拘急乃至疼痛。可知,大柴胡汤中用芍药,足以证明芍药非味酸收敛,而是味苦开泄。后世教科书对芍药性味功用的认识,尤其是酸敛止汗之说,确实背离仲景,脱离临床,不合药理。

总而言之,读书不可死于句下,大小柴胡汤均属少阳病之方,其治亦均属“和”法范畴。

3、但见一证便是问题

条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注家公认这是运用柴胡汤的原则。历代注家争论的焦点是何为“一证”,很少深入探讨为什么《伤寒论》方,唯独仲师对柴胡汤的运用提出这一原则?其它不说,同为三阳病,治太阳之麻桂,治阳明之承气,为什么不须“但见一证便是”?

我们认为:何为“一证”是表面问题,为何用柴胡汤要“但见一证便是”才是实质问题。这个问题不分析透彻,很难从整体与宏观的角度把握柴胡汤的运用。

分析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不在柴胡汤,而在少阳病。少阳病与太阳、阳明病比较,有其特殊性,特殊在位于半表半里,特殊在少阳主持“枢机”。所谓半表半里,极易外连表内连里,可知就病位而言,所涉面广。由于病涉面广,因此临床出现的症状多而复杂。96条小柴胡汤证,在四组主症之后,又列述七种或然症,是《伤寒论》或然症最多的方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所谓“枢机”,寓机动灵活的特性,因此少阳为病易动而多变。如有“腹中急痛”而用柴胡汤者,有“手足温”而用柴胡汤者,有“脉沉紧”而用柴胡汤者,有“不大便”而用柴胡汤者,也有“头汗出”而用柴胡汤者等等。

既然少阳为病,有面广症繁、动而多变的特点,因此,少阳病之辨,柴胡汤之用,就必须善于抓主症,抓特征,否则临床容易无所适从。可见仲师此条提出“但见一证便是”,就是提示少阳病之治有其特殊性,柴胡汤之用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4、和法问题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目前对于“和”法的内涵与外延尚不确定,古今说法比较杂乱。首先应该肯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治法的基内容,其中汗、下、和三法,就《伤寒论》而言,分别代表了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病的治法,就此而论,“和”法的概念应该是局限而明确的。太阳病为表,当汗之,即“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阳明病为里,当下之,即“中满者泻之于内”,唯有少阳,位于半表半里,有枢机特性,汗下均不可,只有“和”之一法,所以,“和”法应是相对汗法与下法而言的。只有柴胡汤的少阳病之治才可称为“和”法。即使推而广之,厥阴主阴阳转换之枢,也有枢机的特性,故除柴胡汤外,疏达厥阴肝气之方,如四逆散、逍遥散之治称为“和”法亦可说得通。

但是后世医家扩大了“和”法的涵义,特别对寒热不和证之治及营卫不和证之治,均称为“和”,这就值得讨论了。比如寒热不和就是寒热错杂证,既是寒热错杂证,所谓的“调和”寒热,实质就是“温”、“清”并用,是通过温法和清法而达到调“和”寒热的,所以仍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范畴。如*连汤、干姜*连*芩人参汤、麻*升麻汤等均属于此。

值得一提的还有半夏泻心汤之治,由于方中有干姜与芩连寒热药并用,就认为其病机为“寒热”夹杂;由于半夏泻心汤主治“痞”证,就认为其病机为寒热“互结”;由于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不和,就认为其治当属“和”法,于是将此方列入“调和脾胃”之方。其实,半夏泻心汤功用是“泻心消痞”,当属“消”法的范畴。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用药思维的直线性与局限性。只要干姜与芩连寒热药并用,其病就一定是寒热不和,这种僵化的用药思维,淡化了半夏泻心汤的组方旨义。此方的干姜与芩连,确实是一组相反药物的配伍,但其义不在寒热,而是针对“痞”证所体现的“泻心”,用干姜之“辛”开,芩连之“苦”泄,辛开苦泄以泻心消痞。这种用药思维属“舍性取用”,即舍弃干姜芩连的寒热之性,而取用干姜芩连的辛苦之味。舍性取用的组方用药思路,是针对特殊证或特殊药的情况下而确定的。如治寒结的大*附子汤中的大*,治阴*的茵陈术附汤中的茵陈,均属舍性取用。可知,半夏泻心汤非寒热并用之方,其证亦非寒热不和。退而言之,即使是寒热不和,其治亦非属“和”法。

无限扩大“和”法的内涵与外延,其结果是把“和”的概念也模糊了。从大处言,凡病均是不和,如阴阳不和、气血不和、脏腑不和、表里不和,当然也包括寒热不知、营卫不和等,如此说来,所有治法均是调“和”。换言之,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无一不体现“和”法,既然所有治法都是“和”,那么“和”法何在?所以,我们以为八法中的“和”法,只是针对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为病特殊情况而设的一种治法。

5、扶正以祛邪问题

主要指对小柴胡汤中的人参、大枣、甘草三药功用的理解问题。众所周知,少阳病胆火内郁上炎也罢,邪入半表半里也罢,只要是三阳病总以邪实为主,少阳病亦不例外。何况仲师在有关小柴胡汤证的症状论述中,未出现过“精气夺”的虚证,那么小柴胡汤中用参、枣、草如何理解?一般教科书讲解小柴胡汤,均言此方扶正祛邪并用,这就讲浅了,同时也曲解、淡化了参、枣、草三药在此方中的功用。更深层的问题是,同是邪气盛的三阳病,为何治少阳病的小柴胡汤非要扶正祛邪并用?分析这个问题的着眼点还要落实在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特性上。首先,伤寒中风不解,邪气从表而进入半表半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诚如97条所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虽然在证候上未现虚象,从发病学而言,却寓有正气“虚”的因素。其次,半表半里,枢机为病,正邪交争于这种机动多变之处,如寒热往来,邪胜则寒,正胜则热,“往来”则呈现正邪交争不下互有胜负之机,此时之治,最宜双管齐下,在祛邪为主的基础上,加用扶正药,通过扶正以达到祛邪的目的,此时扶正是手段,祛邪是目的。这里体现一种治法的因果关系,而非并列关系。这种组方思路,与治疗虚实夹杂之病的攻补兼施不可同日而语。

非但少阳病柴胡汤之治如此,只要是病关枢机位于“中间”的疾病,如中焦脾胃病,亦常采用这种扶正以祛邪的治法。如上热下寒的*连汤证,除用干姜与*连清上温下,还在组方中采取两种消除“寒格”的辅助措施:一是用桂枝宣通上下阳气,以通除“格”;二是用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之气,增强中焦枢转气机的功能。以补除“格”,也体现通过扶正以祛邪的治疗主旨。又如治疗胃气呆滞、湿阻气滞的痞证,在半夏泻心汤中亦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脾胃,化湿浊,达气机,消痞证,仍然体现了通过扶正以祛邪的治疗主旨。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是关于柴胡汤方证的一点读书体会和临床感悟,所谈可能片面,希望同道指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倪海厦常用十大专病经方验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