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index.html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圣张仲景的方子被后世广为研究和应用,而且效如桴鼓、屡试不爽。在张仲景的一众方药中,应用极其灵活的经方甚多,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的就有4个,而这四个方子之中,应用最为广泛、最为灵活的,莫过于小柴胡汤。而且,后世医家还有“用好小柴胡,不用找大夫”的说法。可见其功效之强大,受欢迎之广泛。然而,要真正理解和体会小柴胡汤,还得走进方证体系,走进张仲景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对于小柴胡汤的方证,在《伤寒论》中记载最早的是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汤”。这里意思是,太阳表证已经过去了十天,脉象仍然出现浮脉,但是却是浮而细,还有困倦嗜卧的表现,这种情况其实病邪已经不在表层了,已经侵入内脏了,如果这个时候再有胸满、胁痛的话,就证明病邪已经传入少阳了,所以应该用小柴胡汤。但如果脉象仍为浮脉但不细的(兼有紧脉),还是依然用麻*汤。这一条虽然提到了病传少阳的病症,应该用小柴胡汤,但这里的主证只是嗜卧和胸满胁痛,这并不能体现出小柴胡汤的重要作用。在《伤寒论》条文中,最能反映小柴胡汤方证的是96条,即“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一条基本上道出了少阳小柴胡汤证的四大主证以及七大或然证。四大主证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大或然证是:胸中烦而不呕,口渴,腹中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咳嗽。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了四大主证,无论这七大或然出现或者不出现,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汤。《伤寒论》第96条与97条都是在讲小柴胡汤,而且极其类似,只不过进一步将疾病传入少阳和其发作柴胡证的原因,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为基本刚传入少阳的主治方剂。但是在第99条,张仲景却笔锋一转,直指三阳并病,说道,“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身热恶风说明太阳病并没有完全彻底治愈,而脖子却是三阳之汇,颈部僵硬、为少阳,项部属太阳,胁下苦满为少阳,手足温和口渴属于阳明,三阳并病,也可以使用小柴胡汤来调理。而比较有特色的条文是条,张仲景这样写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尤其是本条条文里的“但见一证便是”,更是被推崇了多少年?如果本来就是小柴胡汤证,却被误用下药,或者因为柴胡汤方证没有因误下但柴胡汤主证仍然没好的情况,还是要服用小柴胡汤的。并且还会出现战汗而解的情况。对于小柴胡汤来说,有一个独特的作用,可能会经常被人忽略。那就是它的解热功能。《伤寒论》的条指出,“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第条指出,“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这都反映了小柴胡汤在解热方面的独特作用。当然,这些大多是《伤寒论》中对于小柴胡汤的记载,而在《金匮要略》中依然有对小柴胡汤的应用记载。比如“诸*,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一般我们都知道,腹痛而呕本身就是小柴胡汤证,但是*疸病如果也有腹满而呕,依然也是可以使用小柴胡汤的。只不过*疸的腹满而呕和伤寒的腹满而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从这一点也应证了小柴胡汤在治疗杂病方面的独特魅力。最后来说一说,小柴胡汤的另一个奇特的用法,那就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热入血室证。原著记载,“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这种寒热如疟的疾病,且在女性月经来潮的过程中出现,邪热乘虚而入,侵入胞宫,导致出现往来寒热、寒热如疟,而此时,小柴胡汤正当时。小柴胡汤的方证多达20余条,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却将小柴胡汤的方证进行了提纲掣领的梳理,有便于对小柴胡汤方证的掌握。那么,小柴胡汤的方证我们基本了解了,对于小柴胡汤的方药组成是否也了解呢?原著记载,小柴胡汤由“柴胡半斤,*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组成,具体煎服方法是,“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而现代用法是,取柴胡12-24克,*芩、*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各9克,大枣4枚,水煎服,一日三次。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