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纪念恩师王正龙先生逝世十周年我所了解的恩
TUhjnbcbe - 2021/7/23 8:52:00

我所了解的恩师志愿及遗憾

——纪念恩师王正龙先生逝世十周年

文/耿创新

时光荏苒,世事沧桑。不觉间,恩师竟然逝去十个年头了。这十年,是我不断学习恩师学术,不断补课的十年;这十年,是我在临床摸爬滚打,并不断反思的十年;这十年,是我对恩师不断思念的十年!

恩师有真性情,恩师有大志愿。但是,上天给恩师的时间实在太少了,恩师的许多志愿,并没有在生前完成。这不得不说是恩师的遗憾,也不得不说是整个中医界,整个医学界甚至是人类的遗憾。

我跟恩师学习的时间不算长,我对恩师的学术思想的了解有限,从我的眼光看恩师,难免有管窥蠡测之嫌。如果我所记述的不准确,其责在我,不在恩师。今值恩师逝世十周年之际,试述我所了解的恩师志愿及遗憾。

一、医学方面

从我的眼光来看,恩师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的贯通性注解、阐发。正是对中医经典的“贯通性”注解,才有了经典直接指导临床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应用。通过持续的临床反馈与验证,经典的理论在恩师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这也是恩师后期投入了主要精力和心血的地方。然而,据我所知,恩师对中医经典的讲解、整理和推广的工作,并未完成。

1.对于《内经》的系统性注解

《*帝内经》,对于中医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学习《*帝内经》有多难,也不用多说。历史上对于《*帝内经》的注解,汗牛充栋,众说纷纭。可以说正是对《*帝内经》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中医界的门派林立的现状。

《*帝内经》的各个篇章的写作,不是东拼西凑,单摆浮搁的。中医界总有人说,对于《*帝内经》的一句话吃透了,就能够受用一生。但《*帝内经》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全书的,只有一个核心宗旨。——因为《*帝内经》是对人体功能的阐述,并根据人体原来的正常功能,纠正功能出偏而引发的问题。而人体的功能,是一致的,也只有一个核心功能。——因此,单解其中的一两句话,很难说不是断章取义。

恩师后期一直致力于《*帝内经》的注释、翻译、整理和临床应用的工作。恩师对于《内经》,是完全融会贯通了的。记得恩师在一次讲课时说:“现在跟你们讲‘四气’。以前我也是这么讲,去年春天,我到杭州去休养了两个月。就在那儿突然的一下子,真正地明白什么叫‘四气’了。咱们说的《内经》讲的是什么?是‘阴阳’。‘阳’是什么呢?是‘春、夏’,是‘木、火’;‘阴’是什么呢?是‘秋、冬’,是‘金、水’。这里的‘四气’是“春、夏、秋、冬”,又叫“气、血、津、液”,也是‘木、火、金、水’,合起来是一个‘土’。这,是中医的体系。简单来说,中医的体系是‘阴阳’,复杂一点是‘气、血、津、液’,是‘木、火、土、金、水’。以前我也知道‘阴阳’、‘四气’、‘五行’、‘六气’,都那么讲。但是到可以说有点照本宣科的意思,但是也理解得比一般人透,而这一次是真正知道怎么回事。”

这里的“去年春天”,指的是年春天。笔者之前一直记得是年,一直写年,是一个疏失。也就是说,恩师真正领悟《*帝内经》的核心,是在年春。恩师后来还说,“《*帝内经》里‘气、血、津、液’说的全是动态的变化过程。一个是产生、运化营养,一个是排除垃圾、凝聚肾精。这个是中医的精华,这个是它的体系。所以到时候我要写书,就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为主线,什么东西都以它为主线。以前我就背这些书,也都能讲得出来,你们听我以前录音讲的也都没有什么错。但是我以前看那个书是费劲极了,现在看这个书是容易极了——但不是就那么容易。我还得再查字典,以求得准确的意思。《内经》虽然有这么多篇章,但是篇篇都是讲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

恩师领悟到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耿注:活的过程/功能)这个核心之后,将此核心贯穿了整部《内经》,并将此核心,一直贯穿到《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临床上方药、针灸、推拿的使用。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气血津液”是《*帝内经》的核心,同时也是《难经》、《伤寒论》以及我们中医临床的核心。

年春天,恩师在杭州领悟了《内经》的精髓,对老师是一件大事,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大事。

我们能称之为恩师在经典中医上的“杭州悟道”吗?

恩师在杭州西湖“杭州悟道”似在这个阶段

恩师曾说,细读《*帝内经》的各篇,就会发现,《*帝内经》是开篇先说大宗旨,随后各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篇大宗旨进行细化的论述。而随后各篇,是环环相扣,按照一定顺序展开的。也就是说,《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从头到尾看下来,其实只是一大篇文字。只是其中的起承转合,分为了若干篇章。

正是基于此种观察和理解,恩师从开始就致力于《*帝内经》的重要篇章,尤其对开始几篇的详细解读。如果我们真正把恩师讲述的这些篇章听懂了,吃透了,就能理解《*帝内经》的核心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恩师已经把《*帝内经》解读完了。

但是,《*帝内经》毕竟有一百六十二篇之巨,后边的篇章,也有各自要表达的内容,是对前文的注解、推演、展开和补充。恩师不是不想把《*帝内经》全部注解完,只是天不假年。

2.对《伤寒论》的完整、系统性讲解

《伤寒论》是经典中医的主干课程,是把《*帝内经》的基础理论应用于临床的关键著作,也是至今为止,我们临床上的直接理论来源。

恩师对《伤寒论》的系统性讲解,现存的最后的版本,只有年的《伤寒精旨》、《伤寒精旨续》。从年以后,恩师再未对《伤寒论》进行完整、系统地讲解,更没有一本系统注解、阐发《伤寒论》的著作。

恩师后期主要在讲解《*帝内经》和临床。只是在讲解《*帝内经》的时候,有时候会引用《伤寒论》的相关条文来注解《内经》,而没有系统、完整地讲解全本《伤寒论》。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对《*帝内经》的新的理解和临床反思应用于《伤寒论》,把对《伤寒论》的理解整理成专著。恩师曾说,等讲完《内经》,“以后再讲《伤寒论》给你们把这些全往一块汇总。”可惜,恩师后来没有时间做这些事了。这不得不说是恩师的一大遗憾,是中医界的一大遗憾!

年恩师讲《伤寒论》

3.《难经》、《金匮要略》的遗憾

恩师曾说,《难经》相当于《*帝内经导论》。虽然不如《*帝内经》内容丰富,但是也很重要,它是对《内经》的比较疑难的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先读《难经》,对于学习《*帝内经》有独特的启发作用。

年恩师讲《难经》

我们临床上,绝大部分都在用《伤寒论》,在用六经辨证。而仲景当年写的书是《伤寒杂病论》。只是后人在传抄过程中,把《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两部书,一部《伤寒论》,写的是六经辨证;一部《金匮要略》,写所谓的“杂症”。

恩师常说,《伤寒论》是在我们从六经辨证的角度,把患者身上大问题解决了,还剩下的局部的,或者特殊的气机,这时候需要用《金匮要略》的方子。比如虚劳证,比如百合病等。(请参考:从痰饮病看《金匮要略》的用法)

《伤寒论》是临床的基础,是辩证的框架,是阐述人体主要、常见病情的著作,是临床中一刻不能离的法典。仲景曾在其原序不无自豪地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但是,人体是如此复杂,非一部《伤寒论》所能尽述。除了《伤寒论》所阐述的典型的气机,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特殊的气机。这些不典型的,特殊的气机的辩证和治疗,就记录在《金匮要略》中。所以,《金匮要略》是对《伤寒论》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金匮要略》,就会对“万病不出六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临床上可能遇到的特殊气机,有更多的办法。

然而,对于《难经》和《金匮要略》,恩师只是早年讲过一次,还是不完整版。恩师后期始终没有精力和时间,再次整理对《难经》和《金匮要略》的理解。

年恩师讲《金匮要略》

4.针灸推拿方面的遗憾

恩师在中医方面是个通才。恩师不但把《内经》、《伤寒论》的理论用到了中药的使用上,还直接贯穿到了针灸、推拿。不管用药,还是用针,用灸还是用推拿,总归是纠正患者的阴阳失衡,由里向外疏通经脉,积精累气。只要理论贯通,各种治法就能安排得恰到好处。

所谓各种治法安排得恰到好处,就是用一套理论指导不同的治法。而不是用针灸的时候用一套理论,用药的时候学某一家之言,用推拿的时候师从专门的推拿老师。一个患者需要用针,才能用针;需要用灸法,自然用灸法。针法和灸法都有各自的适应症,也有各自的局限,是不能通治百病的。(请参考:半身不遂,赶快扎针?——有关脑卒中后遗症不能轻易使用针刺疗法的原因简述)

其实你真正懂得了《*帝内经》,就自然懂得了《难经》,自然懂得了《伤寒论》、《金匮要略》,自然把这一贯的原理灵活而不出规矩地运用于中药、扎针、灸法,甚至能够贯通于西医西药。道理很简单,这些经典都是对人体本来正气和邪气功能的阐述。而人体的邪正规律本来就是一定的,一贯的。这是自然的原理,天然的事实,当然的贯通。

而如果一个人只研究《内经》;或者只研究《伤寒论》;或者只研究《金匮要略》;或者只用药不用针灸;或者只用针灸不用药;或者虽然研究了《内经》也研究了《伤寒论》,但是两厢的理论不能一以贯之,更难以贯通到临床;或者用药用一套理论,用针用另一套理论,总归是理有未透,事有未明之处。

尽管理论上,针灸推拿来源于《内经》、《伤寒论》的气机,但是,具体应用的时候,毕竟还是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比如“井、荥、输、经、合”、“俞募穴”各自的特点,临床配穴原则等。恩师始终未能把自己在针灸、推拿方面的理论整理出来。

恩师在年3月安排我回家开诊所的时候,曾说要我先回家临床,过一段时间等自己身体好一点了,再开一个针灸推拿班,给外地学子机会。可惜,我们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恩师的医学体系是完全贯通的。道理很简单,人体正气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这种“贯通”,是天然的,自然的,当然的。如果恩师有机会系统学习西医,可以把西医的体系也纳入或者部分纳入到这个体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中。

医学理论与临床尚未贯通的医学体系

5.缺少急症的临床经验

首先要澄清的是,恩师治疗过急症,恩师也救治过急危重症。尤其恩师对《*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掌握是全面的,系统的。也就是说,恩师有治疗急症的理论。临床上真的遇上了急症,即便以前没有治疗过,也一定没问题。那些理论都烂熟于心了。

但是有理论,能治疗,和真正去治疗诸多急症的这种切身体验,或者说是“具身体验”,还是有所不同。很明显,恩师讲课中常举的例子,都是自己很熟悉的。

由于医院坐诊,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正式的医疗机构,甚至没有执业医师许可证。恩师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接诊部分熟人介绍的患者。条件有限,此部分患者,一般都属于疑难杂症。虽然当时网上很多人在对恩师进行“人肉搜索”,想找恩师看病。一来当时那种“人肉搜索”的技术似乎没有那么成熟。另外,想找恩师看病的人,多数也都是疑难杂症。所谓“疑难杂症”,所谓慢性病,绝大部分属于阴盛阳衰的三阴经证。这样在临床中大多数时间都在用四逆辈。恩师在讲授《*帝内经》的时候,常常对四逆辈的用法信手拈来。这是他最熟悉的部分。

临床中的急症,大部分属于实证,少部分属于虚症中的脱证。

实证,就有很多机会使用三阳经证的方子。对于阴证、虚症来说,变化较少。比如治疗虚寒证的方子就那几首,区别主要表现在量的灵活使用。对于阳证、实证来说,变化极多。比如桂枝汤的变方最多,小柴胡汤的加减最多,太阳病的篇幅最长。实证属于有一个“盖子”压制住了气机,而这个“盖子”压在什么部位,需要仔细分辨。虽然恩师对于三阳经证和《金匮要略》在理论上已了然于心,但是临床的反馈,对自己的理解会有所修正,有所加深,有所升华。而对实证理解和体验的深入了,对于虚症,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们看陈修园注解的《伤寒论》,讲到陷胸汤,讲到抵挡汤,讲到承气汤,总是讲的那么精彩、生动,有时还会附上医案。我们怎么就碰不到呢?当今人就不会有这么多实证吗?不是的,三阳经证,现代人也会有。但是三阳经证,很多都属于急症,碰到这种情况,医院去了

脱证,虽然属于虚症,但是虚症的极限状态,辩证稍有差池,就要出事。

不管是实证,还是脱证,只要是急症,都是极见功夫的。

谈到“体验”的重要性,比如我们有时候或许会读不懂一首诗,看不懂那些所谓的名画为什么那么丑?语云:“悲愤出诗人,苦难生画家。”我们的生命里没有那么荡气回肠的悲愤,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苦难,当然和人家的诗画没有那么多的共鸣了。我自己是年,也就是大三的时候开始听恩师最早版本的讲课,年毕业之后去北京追随恩师学习。中间听了很多课,记住了也不少。但是直到很多年后,我自己在临床上,或者我在讲《内经》、《伤寒论》的时候,才豁然开朗,原来恩师说的话是这个意思啊!从听到到懂得,中间要有多少经历,多少体验在。直到现在,恩师的很多理论,我也只得到了朦胧的认识。阳明先生曾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

恩师曾经谈到自己在医学上的切身体验:

修道的体验:恩师在掌握了大量三教的理论后,曾到福建省龙岩市莲台山、天马山习禅,获得初步果味,亲身感受到了气血的变化(恩师此时的修炼,应该主要指的是命功,即“炼精化气”方面的修炼。)。这段体验,为日后领悟《*帝内经》、《伤寒论》所阐述的气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己得病的体验:恩师有一次谈到去他太极拳的大师兄家,大师兄批评恩师没有认真练拳。恩师半开玩笑地说,大师兄认真练拳,太极、无极的各种境界都出来了;自己没有认真练拳,可是“认真”得病了。通过对自己病情的体验,对气机的感觉,加上自己的反思,把《*帝内经》解读出来了。这也是成就。

临床、授课与授课的经历:恩师在学习和讲课的同时,从未脱离临床,一直在用经典指导临床,从临床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理论。

加上恩师有多年的讲课的经历。恩师自钢铁研究总院辞职,赴高旻寺学医,后来离开高旻寺,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生活历经磨难。后来到了讲堂上,恩师发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可以说教师这个职业,是恩师一生挚爱。恩师把全部热情和一身才华都挥洒到了讲台上。恩师一方面是要培养后继人才,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教学来雕琢、深化、总结自己的学术。

恩师曾说,自己很喜欢和学生讨论问题。恩师的中医体系已经炉火纯青了,学生问的问题都能解答。但是学生问问题的角度,经常是恩师没有想过的。这种问题,对于老师丰富深化自己的学术,也是有好处的。(请参考:回答附子理中汤里是否可以加*芪)《传习录》中曾记载这样一段问答:

问:“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先生曰:“也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若颜子闻一知十,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传习录·》)

恩师通过上述体验,能够读透《*帝内经》。可是世上并不缺病人,并不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并不缺有几十年教学经历的老师,为什么恩师能够贯通中医经典呢?体验固然重要,还要看体验的人是谁,有没有认真体验,有没有理论指导,有没有把自己的体验和理论结合、升华。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世上经历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的大有人在,可是真正能够“动心忍性,增益其所能”的却不多,自然“天”也就不会“降大任于斯人”。

如果恩师医院临床,能够有机会面对大量的急症患者,对于恩师更加深刻地理解、体验《*帝内经》、《伤寒论》,对于他学术体系的完善,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梵高自画像)(致谢网络图片)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鹂空好音--杜甫

6.中西医结合的工作

一次有同学问到抗生素与激素的区别,恩师顺便谈了谈自己对“中西结合”的看法。

同学问:“老师,西医用抗生素和用激素,都是会造成“强责”。但是在临床上还是有不同。用了抗生素的人一般会全身乏力吃不下饭,但是用完激素的人觉得身体很有劲,食欲增强,这又是怎么回事?”

恩师:“说不太好,因为没很好地学西医。激素一般就是量大量小。抗生素是针对不同的病菌来研制的。人的不同的身体的状况,会造成不同的温床,适应不同的病菌。对于身体五方,或者是三焦来说,是哪一方、哪一焦有病,就会滋生相应的病菌。

西医针对不同的病菌来研究的这些抗生素,可能针对的上焦或者中焦发挥作用。略微带一点“表里”的意思,但是到底是对应什么(五方的哪一方,三焦的哪一焦,以及病情的虚实)他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有可能一吃以后就误下;或者一下子散掉以后,里边出不来;或者是消炎药量都不够,激素的量比消炎的量要大,单位量要大。

就是说我不知道这个,我也没条件去研究。这个东西就是你必须对于人的症状非常地清楚。什么症状表现为哪一经、气足还是虚的症状你都很清楚。那么西医用什么药表现为什么症状才能有对应。

我现在没这条件,我不会对应。但是我父亲得病的时候给开什么药,他有什么表现,我基本上能对应。我自己得病,西医给我用什么药,我自己也能对应。但是太少,没有完全找到它的规律。而且他用的什么药我都不知道。但是自己用了这个药身上有什么反应我知道。他一天一天的反应就按六经这么走,我一看我还是自己回去吃药,我在这花这钱干嘛?

所以你们去学西医很好。如果说你没学好《内经》、《伤寒论》就去学西医,一定就走到西医那条路。因为咱们这个体系你没学好,你不好用,你又要解决问题,你一定要温病学派,或者用西医的,对吧?时间长了你肯定还是以那个为标准。所以你必须把《内经》、《伤寒论》学好再去结合西医才行。

你就像你要把这个学得很棒,医院都行,医院我都不怕,到哪我都游刃有余,是吧?医院到乡村去我也好治。医院,我照样能把他那一套给吃透,我通过望闻问切的症状,把西药的特点全都给总结出来。而且我总结出来,中医这个理论我保证越来越强,保证不丢。因为他确实是这个规律。西药它没有这个规律,他自己都承认,很多机理说不清。我真的学了西医的,我会更清楚,我可以做中西医结合的工作。

而你们要是这些学不好,工作上又不顺利,那这一辈子就完了。你还不如医院去。对于‘气机’不是很明白,起码你老在对于虚症“先温里,后解表”的路子上。临床多了,有什么问题再来问我帮你解答,10年20年后你也能是个人物。

如果你这方面不行,你医院你就整天的受罪去,是吧?受罪完了,最后《*帝内经》那些东西也都完了。如果你没有继续深造的本事,你就医院去,大医院绝对就是火坑。而我有这本事,我到八卦炉里我去炼,能炼成火眼金睛!对吧?因为我是先修炼过这些东西,我保证都是非常深地烙在身体,烙在脑子里绝对不会变。对吧?因为经过这么些年的学习和临床,它保证是没有错。”

我自己经过多年的临床,深知西方现代医学在诊断方面、以及强有力的替代疗法的重要性和可靠性。

比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现代医学的手段,我们怎么确认这个罪魁祸首,怎么确诊传染源,怎么能够知道传播途径呢?没有这些基础,怎么能够制定出隔离防护的方案呢?这就是西医在诊断方面的重要贡献。

我曾经治疗一个重症再障的患者,她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就是非经期大出血。如果没有西医的止血、输血的方法,我是没有机会给她做治疗的。西医,在生命支持方面,有强有力的替代方法。(请参考: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下的中西医学(3-1)、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下的中西医学(3-2)、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下的中西医学(3-3)、中西医合作浅见之)

西医能在全世界范围,迅速成为主流医学,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学术,虽然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对象是相同的,一定有共通的地方。所以,中西医是可以结合的。但是这个工作,一定要精通中医经典《*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人,去系统地学习西医后,把西医的系统也吃透了,才能真正做到。或者是一个精通西医的人,去系统学习《*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并把这几部中医经典吃透的人,也可以。然而,精通西医的人大有人在,而能够精通《*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人才却可遇不可求。

能做中西结合的工作——是灵魂上的结合,不是技术上的合作——对于所有患者来说,将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救治。精通中医的人,只能靠个人的望闻问切。靠恩师一个人,能救治的患者非常有限。所以,恩师后来一直热心于培养学生。而一旦中西结合的工作能取得真正的进展,那可以依靠西医的语言、技术和系统,迅速在全世界复制。这对整个人类来说,都将是巨大的福音。

能做中西结合的工作,就是在践行仲景所说的“博采众方”的事业。对于《*帝内经》、《伤寒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用西医的语言和设备表达《*帝内经》的思想,能让大众真正理解经典中医的精髓。

能做中西结合的工作,对于西方现代医学,也会有战略方向的指导作用。西医很多时候在具体的细节上,在人体的物质层面的研究,更胜一筹。而《内经》、《伤寒论》在对人体的宏观方向的把控上,有更高的眼光。(请参考:医学中的两难:指标与方向——《内经》为何不强调指标)

可惜,恩师一直未能被主流医学界所认可,“没有条件”深入并系统地学习西方现代医学。恩师一直未能做“中西结合”的工作。

同时,由于恩师一直未能系统地学习西医,有时对西医会有些许偏见。尤其是在恩师早期的讲课和著作中,有所体现。整体上,恩师对西医学是接纳的、学习的、借鉴的。恩师常说,西医学是主流医学,是现代通行的语言,我们用西医的语言表述《内经》、《伤寒论》的基本原理,患者可以比较容易理解。

7.中医科普纪录片——《*帝内经》纪录片

恩师一直致力于《*帝内经》、《伤寒论》的科普工作。

恩师对于电影艺术,是精通的。并且对于音乐,美术,声光的运用,都有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视角。

恩师曾构思一部四十集的大型的中医纪录片。那部纪录片科学性和艺术性兼备,雅俗共赏,可以向全网全国推广。

以恩师对《*帝内经》、《伤寒论》的透彻理解,加上对电影艺术、声、光的娴熟驾驭,恩师自编自导的大型中医纪录片,可以全方位、全面貌地展示中医的内在含义和临床运用。由于是艺术化的表达,不像正式的讲课,各行业、各年龄阶段的人士都可以观摩学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恩师是在尝试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经典中医学的内核。恩师常说,我们要学会形象思维。要用很形象、很生动的画面理解《内经》的原意。恩师曾说,我们说下焦寒,说寒邪由里出表,都是比较枯燥呆板的语言。如果做成纪录片,这部分内容可以借助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下焦寒用黑色,上焦火用红色。在服用了四逆汤之后,下焦的黑色逐渐变浅,并且由里出表;上焦的红色,也逐渐变淡,把精血补充上来,虚火得以收敛的过程直观而动态地呈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恩师计划拍摄的中医纪录片,不仅仅是向行外人做科普性质的工作,更是向学习中医的人士,用图画、音乐、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更丰富、更深邃、更生动的内涵,使我们对于《内经》、《伤寒论》,有更加直接、形象的理解。

像恩师那样能对《*帝内经》、《伤寒论》有贯通性的理解,尤其同时能写剧本,能当导演,擅长表演,精通绘画、雕塑等美学艺术,精通音乐、精通历史、*事、三教、社会百科等全能型的人才,不敢说是绝后,也是空前的。

现在,这未拍摄的大型中医纪录片,我们现在只能看到那个目录,真正成为了永久的遗憾。

8.再次正式录制《*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临床的视频讲课

恩师从年以后,一直在不断讲述《*帝内经》,并用经典直接指导临床,通过临床验证和升华理论,以此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恩师一直想把自己的理论再梳理、凝练、精简,然后重新讲解《*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临床的大课,录制成视频,医院校推广,提供给广大的中医学子。让他们在学习中医的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观念,走向正确的方向。

可惜,恩师整理提炼自己学术思想的工作还没有做完,就匆匆走了……

9.建立一所临床和教学完全结合的医疗机构——进一步培养后续的人才

恩师带学生,要学生跟在身边,以便能够随时给以指点。这样带出来的学生,不光是医学功底规矩、扎实,更是做人正,掌握的杂学多,能够掌握“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自己读懂《*帝内经》、《伤寒论》,在临床真正灵活运用而独当一面。

恩师曾在一次讲课中叹息人才难得,叹息经典中医学的真面目难以被人认识,叹息中医界门派林立的现状难以改变,并表露自己的一个心愿: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开一所中等的学校,手把手培养中医人才。在这所学校,我当校长,同时也当老师。学校的其他老师都是跟我时间比较就的已经比较成熟的学生。

我当年开过一年的培训班。培训班里教中医临床,教推拿、教针灸。同时,教古文化,教诗词的赏析,教书法,还有音乐欣赏之类的。以上所有内容,全由我一个人教。本来我可以请美术老师、音乐老师、书法老师、古文老师等,请一帮人来教。但最后全是我一个人教。为什么呢,他们教,都是根据的各自的知识体系。而我亲自教,往往都能够把他们的思路引申和汇聚到《*帝内经》、《伤寒论》的理论学习及临床的分析上。我教,或者我的老学生来教都按我这个思路教。

教到后来,大家都比较有点出息了,我再开一个中医门诊和住院部。门诊来病人,让学生去实习,我带着他们去临床。对于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慢处理,咱们看效果,验证经典理论。同时,具备条件来处理急症。急症,大部分属于实证,这样咱们的临床就比较全面了。其中有些比较特殊的,比如有心理疾患的人,他是因为什么病?针对哪个学生比较擅长这个就让他去治疗这个人的心理的疾患。或者是什么不爱活动的,指定一个学生盯一个病人。比如说不爱活动的,让一个学生天天带着他跑步。

然后有什么情况来问我,随时的来找我。都由我一个人来教,全都是我的思想体系。

同时呢,医院的食堂,都是学生来管理,学生做大厨,学生做服务员,并且是轮流值班。所有学生都要会炒菜。菜炒得怎么样,大家来评分。这样呢,就是你通过炒菜、做服务,这些实践来练习自己的态度和品德。对吧,你对病人是什么样?那你对正常人怎么样?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呢?对老师对长辈对晚辈都是什么样全都我一个人教。

或者我来主持大家每个月或者是每10天,开一个总结会。把重点问题拿出来讨论、解决,下一步怎么能发扬或者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晚上都住集体宿舍。不值班的人到我这来,我给他们讲课文,讲电影,学历史、*事、科技、三教等。住院的病人,也可以在旁边旁听。

那些个心胸特狭窄的,跟我这儿学一年,知道很多东西,他肯定病能好一半。

忧郁症的人跟我这学,很多的礼节他都会了,他就不会去怕那些陌生人。遇到不同的人,用相应的礼去对待。我教他礼也教学生礼,或者学生再督促他怎么学这个礼。然后出去到社会上就不会危害社会。

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情志上的病,用不同的情志去治疗。

这样用8年10年,这一批学生,出来响当当的。但是我一个人有限,能教个人,往全国一散,你也看不着他。”

恩师的这个愿望提过几次,在另一次的讲话中,恩师还提到在医院的旁边办一所武校,教学生和患者练习陈式太极拳。一个是能够有效锻炼身体,另外对于很多胆怯、忧郁的患者,会武功了,胆子就会大起来。素质高的人,还能在太极拳方面进一步精进。

可惜,恩师的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10.对自己著作修改的遗憾

恩师著作(致谢网络图片)

恩师生前写了三本大部头的书:《治病书——中医破执》,《治性书——儒学新用》,《治命书——三教决疑》。这三套书写作开始于年。也就是说,在恩师的学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写成了这几部书。笔者近两年发表的文章,有一些和恩师的《治病书——中医破执》是有所冲突的。这个不是我在否定恩师的学术思想,是后来成熟的恩师在否定之前不是很成熟的恩师的学术思想。

恩师的书在生前早就脱稿了,比如《中医破执》脱稿于年。但是恩师迟迟未发表。因为恩师的思想日益深刻,总是能发现自己著作中的疏失。医学是关乎人的生命的学术,恩师不想草草发表。随着他自己思想的进步和成熟,恩师一直想修改自己的著作。但是,《中医破执》有五十多万字,恩师的身体却每况愈下,他越来越没有精力去全面删改自己的著作了。直到恩师过世,他也未能看到自己著作的面世,更没有整理成一部自己满意的著作,这也是恩师的一大遗憾。

11.我不知道的遗憾

一方面是我自己对恩师的了解有限,另外就是恩师在其有生之年,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一直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学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其生命历程中,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升级迭代。不难想见,如果孔子还能在世久一点,可以“八十而怎样,九十而如何。”

我们会看到圣人的无限魅力。

仔细听听恩师的讲课录音,就知道,恩师每一年的讲课,都有很大进步。如果能够天假数年,我们能想象恩师的医术会到什么境地吗?

想想恩师的大志愿,恩师真是“一生襟抱未曾开”!

“有谁知花正红时寒风起”——严凤英《牛郎织女》(致谢网络图片)

二、修道方面

恩师在钢铁研究院当工人的时候,业余时间拜杨文笏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拜民间隐士庞德中先生学习三教经典,拜郭金铭先生学习书法。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探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进一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毅然决然辞去钢铁研究院稳定的工作,南下扬州高旻寺师从刘悲云先生学习中医。

高旻寺历代以来就是禅宗的重要道场。恩师学医,同时学佛。恩师学佛,是拜在当时方丈德林大和尚门下。恩师好学深思,深得大和尚的器重。

后来恩师到福建省龙岩市天马山修道,“行至半途”,因为生活和中医事业奔波,暂时放下了修道的事。

临济宗第四十七世传人德林大和尚(致谢网络图片)

恩师讲课中,经常表露自己要修道的心念。恩师一直想着等世间事处理完了,自己去修行。恩师常说,自己对于三教经典都掌握了,修行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都能够应对。

可惜,就像陈撄宁先生一样,虽然恩师已经把修道的理论学通,也有部分实践,奈何现实总是不随人愿。

修道的功夫,包括身体和心性两个方面,古人总结为“性命双修”。恩师平时说的修道,似乎主要在“命功”,在炼精化气方面。而《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虽然论述了人的身心两个方面,而其调整,主要在身体一面。(请参考:无形与有形玄学与科学——略论《内经》从“天”的层面治病的理念)正因如此,恩师对中医经典的解析和应用能如此透彻。

年恩师讲《医解三教》

三、杂学方面

我们进入恩师家中,有三种固定的课程:带我们看电影,带我们参观博物馆,带我们出去参观名胜古迹或自然景观。这些无疑都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心胸,丰富我们的杂学,拓宽我们的思路,从而最终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自己读懂《*帝内经》、《伤寒论》,并熟练地运用于临床。

(致谢网络图片)

恩师所懂得的杂学,我实在难以尽述,也难以再现。没有接触过恩师的人,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同时精通多门不同的学术领域。

一次,在恩师家中,恩师在闲谈中提到了二十几本书的写作:

《正龙讲电影》

《正龙讲博物馆》

《正龙讲园林》

《正龙讲风水》

《正龙讲旅游》

《正龙讲美食》

《正龙讲太极》

《正龙讲历史》

《正龙讲*事》

《正龙讲生活常识》

《正龙讲音乐》

《正龙讲绘画艺术》

《正龙讲名胜古迹》

《正龙讲……》

……

恩师所提到的那二十几本书的书名,我实在想不起来了。我也未能找到当时的那段录音,只能抱憾了。

恩师带我们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后面总是围上一大堆人跟着旁听。恩师曾说,自己每次讲博物馆,内容都有不同。每次都会把自己新看到的,新理解的加进去。恩师说,如果能把自己的讲解录下来,放在每一个展品旁边,也是很好的。

恩师经常谈到杂学的重要性,经常说“七分杂学、三分医学”。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杂学的前提下,才可能理解《内经》。“中医是间接的科学,而间接的科学是绝对没那么简单的。没那么简单能形成,也没有那么简单能得到。一般人也证明不了。只有他自己能证明或者患者给他证明或者他解决的那个问题,能证明。其他的没有任何人能证明的。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吧,他自己本事太大了,别人不知道的,他已经无所谓了。”

四、“陈氏太极拳”方面

恩师追随太极拳明师杨文笏先生,学拳二十余年,并在后期一直帮助杨先生教拳。有这二十多年的练拳经历,让恩师对于陈拳深有体会。恩师曾表示自己的太极拳功夫到了“太极”的境界,要往“无极”前进。

师爷杨文笏先生曾经想带着恩师去河南温县陈家沟和掌门人推手,写到家谱上。可见恩师太极功夫之深。

杨文笏先生(致谢网络图片)

师爷杨文笏先生后来一直想让恩师把对太极拳的体会和理解写出来。可惜,恩师也未完成此心愿。如果老师写,一定是揉进三教、《内经》对人体的认识。三教、《内经》、太极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不离开人的,所谓“道不远人”。所以,太极与《内经》,太极与三教,本来就是相通的。只是前人用了不同的功夫去追求和体验“道”。

好在有万周迎师叔继承了杨文笏师爷的陈氏太极拳,并能发扬光大。相信恩师在天有灵,也是为之欣慰的。

万周迎师叔陈氏太极拳专著:《轻敲太极门——太极拳理法与势法》(致谢网络图片)

写在后面

恩师网易博客的题注:这张照片可以作为开追悼会时用的遗像。“不论我活,还是我死,我这只牛蝇,是快乐的。”

每次写恩师,心里都很忐忑。我自己才力有限,眼界尚窄,实在不能把恩师的才华、恩师的智慧、恩师的博学、恩师的志愿写清楚。但自己又常常想到自己有责任做这些事,只能勉力为之。

恩师在世的时候,没有浪费过一天生命,没有虚度过每一分钟。恩师在不断突破自我,升级迭代,在不断追求新的进境,不断地追求人生向上。恩师当老师的时候,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自己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留给了我们,留给了后人;恩师当医生,总是竭尽全力、尽己所能把病情分析地清晰、透彻、完整,给以最恰当的治疗方案。恩师深爱着这个世界,深爱着这个世界的所有人,总是随时随地、不遗余力地给身边的人光和热,直到生命的最后。恩师无愧于自己的使命,无愧于这个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恩师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光辉而完美,恩师是没有遗憾的。

子贡和孔子曾经有一段对话。(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7.15》)是啊,恩师也是没有怨恨的。

恩师的遗憾,是否是遗憾,看我们后人的继承与发扬。恩师做了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如果我们后人做不好,那遗憾就真的成为了遗憾。

作者:耿创新

审修:陈英华

2016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作者对所发文章保留版权,盗版必追

本期编辑:青阳

友情集结号

梁漱溟

学习梁漱溟

耿创新

王正龙先生入室弟子

临床之余,致力于

《*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的传播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念恩师王正龙先生逝世十周年我所了解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