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药食同源学
TUhjnbcbe - 2021/7/25 16:23:00

《药食同源学》

平时若喜食当药

病时何苦药当食

前言

我在十几岁时拜当地张老中医为师学习中医。当时张老中医曾给我讲过一个他自己临床的病例,至今记忆深刻。

那时还是有生产队的时候,六七十年代的夏秋之季。有一个三四十岁的人得了重病,半个多月高烧不退,十几天没有大便,饮食几乎不进,西药用尽无效。

患者全身内外燥热,口渴难捱,找了别的中医,吃了几副中药也无效。于是,便找张老中医求治,张老中医一看这不是一般的太阳外感发热,而是阳明实热证,这类病不可以用辛散药当作外感发热治疗。

当时患者虽然连续发高热半个多月,体力和气力有所下降,但精气神还在。于是张老中医便开了白虎汤给患者。患者又问:“我这半个月全身内外燥热的很,也不想吃饭,我就想吃西瓜,前面的中医说吃中药不可以吃寒凉的------”

张老中医:“你现在的病不是外感发热,而是入里化热的实热证,体力尚可,西瓜寒凉滋阴,正可以吃”!

患者听了张老中医的话,高兴异常,回家的路上,便买了个新从地里摘来的大西瓜,同时把汤药也煮了。

患者先将一个大西瓜,一口气吃完,半个月的身体燥热,立马顿减,而且身体还出了些小汗(寒病遇热药可以化汗,热病遇凉药也可以化汗。)

患者感觉身体从内到外都清凉滋润,口渴立消,又喝了汤药,大便通畅,人也想吃饭了。

几天后,其病完全痊愈,患者对张老中医感激不尽。

这个病例对我触动很大,不是白虎汤的如何应用,而是一个平常的西瓜,在这个病例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

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的理论。中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从中医发展的过程来看,远古时代就是药食同源,后经几千年的发展,才药食分化。若再看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养生观念的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防止以药代食,以药为食是大众的迫切需求。

特别是随着大众对西药副作用的畏惧,以药食同源品减少西药的服用量,是人类养生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

有些物品,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药和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产生不良的结果。

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

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周忠海为了让更多的非中医专业大众,会用中医专业的“辨证思维”“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的知识,来指导“药食同源”品的配伍技术,特编写了这套《药食同源学》。

这套《药食同源学》的内容,包括国家卫健委公布的87种药食同源品和日常所见的大多数食物。

换句话来说《药食同源学》所包含的内容,全部是国家许可的药食同源品,不是有限制的的中药。这样普通大众只要掌握了本书的内容,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给自己和他人应用,即安全又不违法。

而且读者学会了《药食同源学》后,举一反三,职业医师使用的纯中药,自然也会应用了,因为原理不出此书。

本《药食同源学》即区别于职业医师的《中药学》,因为所选皆是安全无毒的药食同源品;又去掉了目前《药膳学》《中医饮食学》的“炒爆熘炸烹”加工,减少了对药食同源品的功效的破坏,更因为采取了纯中医思维,从而大大提升了药食同源品的功效。

“还医为民”我的心愿,是以为序,权当在此中医发展时期做出的一点绵薄之力吧!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经方传承人:周忠海

年11月13日星期二

淅江周正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最新医案1:慢性骨髓炎导致“红线上行”的医案

年6月16日,早上10:52,一患者不知从何处找到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药食同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