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从前几日做了一期《麦田一线》栏目,反响很强烈,有好多老师或一线工作者在后台留言,我们也能体会到他们的急迫心情。暖冬虽然带来了很多“副产品”,但如果及早发现防治,相信今年会是一个丰收年。对于锈病,一般讲究“一喷三防”,其他病害的防治也类似,讲究防患于未然。在听宋老师讲他的经验之前,先展示几张由一线工作者拍摄的“副产品”,温馨提示,有密集恐惧症者请谨慎观看,恐引起不适。
来自四川、贵州等西南麦区
条锈病
叶锈病
白粉病
纹枯腐
来自江苏、安徽等长江中下游麦区
叶锈病
白粉病
以下内容来自麦S对病害防治的见解:
1.“盲治”,就是看似没有具体目标的防治。
搞小麦育种,我们有时总是将一些看似目标不明确的组合说成是组合的“盲配”、将一些看似没有目标的选择说成是“盲选”。而通过近些年生产上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和我们的一些还不成熟经验看,对小麦病虫害进行较早期的“盲治”也没什么不可以,或许效果还好着呢!
和连续两年,我们在秋季小麦入冬前对小麦蚜虫进行了防治。结果发现,来年小麦田间蚜虫发生晚,基数低,特别是减少了田间小麦丛矮病和*矮病的发生,如此使得小麦田间更加整齐规矩好看。
现在小麦病虫害多发,没有这种病害也会有那种病害,一味等着病虫害发生以后在做防治,不仅会贻误战机,治理效果不好,还会留下病虫害发生的“后遗症”,使得叶片功能降低,营养损失。所以,及早采用有较为广谱的杀菌剂、杀虫剂进行“盲治”,会对小麦终生病虫害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盲治”的几个理由——
第一,适宜的气候让小麦病虫害发生早、基数大。小麦生存环境与气候大趋势关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小麦生长环境湿度、温度增加,这让冬天本该冻死、本该休眠、或本就危害不那么严重的小麦病原物和害虫处在活跃期,总体基数增加,危害也就在所难免,甚至让一些病害和虫害有秋冬和早春爆发的可能。譬如,近几年一些麦区不断发生的小麦*花叶和小麦条锈病,它们的发生时间都越来越早、越来越重,甚至整个冬春都在发生。
图1.小麦条锈病
第二、小麦生产和收获等形式有利于小麦病原物、病虫害种类和基数的增加。近些年,在小麦生产上,较大播种量和较窄行距的盛行后,导致了在小麦幼苗期群体内就拥挤不堪,适合于小麦病虫害繁殖与生存的“小环境”就生成了。另外,小麦收割机跨区作业加速了小麦病虫害的异地转移或搬迁,一些在某一小麦生产地区没有发生或很少发生过的病虫害,也“突然间”就有了,或多了起来,譬如比较难防治的小麦赤霉病、小麦茎基腐病等。
图2.小麦茎基腐病
图3.小麦赤霉病
第三、小麦品种类型的变化有利于小麦病虫害越冬。高产、矮秆和较紧凑的株型都有利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也不利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特别是病虫害发生后的防治。由于小麦茎秆的矮化,让原本五六片叶的空间距离压缩了很多,植株间、叶片间,“搭窝”、郁闭现象明显,通风透光不良,这些都是小麦病虫害们“喜欢”和对病虫害防治的不利的环境。
3.为什么说“盲治”和为什么要“盲治”?
第一,我们上边已经说到了,由于近些年小麦病虫害种类有增加,一些没有在本地发生过的小麦病虫害也有了、或是多了,这样就造成了“一对一”防治的被动或不可能、不及时等,所以选择广谱药剂和及早防治就显得重要。
第二,从品种的抗病性表现来看,“盲治”有必要。任何一个小麦品种都很难做到对所有的病都抗、所有的虫就避,这样就造成了生产中种植的小麦品种在不加防治情形下,所抗的病虫害没有发生或没有造成危害,而不抗的多种病虫害,或任何一种病虫害都可能对小麦造成危害,导致减产。
第三,小麦的不少病害的发生或危害途径是较复杂的,种植者很难将其弄清楚,就像是小麦田间的各种*叶表现一样,即使是较专业人员也很难一下子将原因说清,这样,一旦危害发生,势必就造成了治理上的延后,甚至会让非常简单的病害出现“想象”的复杂化,造成防治上的“绕腾”。
图4.下图片中的病害到底是根腐还是茎基腐不容易判断
4.存在问题讨论——
“没病没灾”进行“盲治”,是不是会增加生产投入和增加农药污染、残留?
有上述考虑很正常,但我们从小麦生产实际和小麦品种表现等客观去看,小麦一生不做病虫害防治,最终能够获得较好收成已经有没有了可能,或可能性已经降到很低。小麦早期“盲治”,由于此时病虫害的基数和小麦总体密度都较低,所以治理容易,用药相对也少,效果也较爆发后治理好;包括小麦赤霉病我也依然认为可以在幼苗期进行防治,降低病原菌基数,等。这样,不仅不会增加投入、没有增加农药的污染或残留,反而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些。特别是当较早期用药后,药剂的分解时间较后期用药的分解时间要长,使得残留少的推断会更加靠谱儿,至少在小麦生产的现阶段应该是这样。
另外有些专门讲述麦田病害防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