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第一次喊
娃:没反应
妈:第二次喊
娃:没反应
妈:第三次喊
娃:"嗯嗯,好的",然后不动……
似乎只要不发火,喊话注定没效果。为什么活蹦乱跳的娃会突然“失聪”,对我们的话充耳不闻呢?原因有很多,但十个有八个是专注力太强,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有两个是故意不搭理你!当然了,无论哪一种,都有可能是咱们的“喊”法不对!
不要远程“喊”话有娃之后,当妈的基本都化身为孙悟空了,从前分身乏术,如今游刃有余,比如:一边带孩子一边做饭;一边洗衣服一边擦地;一边哄老二一边安排老大……所以老母亲们非常擅长远程“喊”话。是时候出卖一下我自己了:某天睡前我在卧室给DD喂奶,CC在客厅自己玩,当我看到时间8点多,CC差不多该上床睡觉了,就会在卧室里催上一嗓子“CC啊,该刷牙洗脸上床睡觉了哦。”客厅里会传来CC愉悦地回应:“好的妈妈!”待DD差不多吃饱了,我抱起来拍嗝,顺便查看一下CC:依然在沙发上玩贴纸!“CC,快点好吗?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开始面露不悦。“好的好的,马上马上。”CC开始收拾贴纸,一副“似乎”马上要动起来的节奏。然后我抱DD回房间睡觉,DD睡着之后,我去客厅看CC,时间已经快要9点,你猜怎样?她还是磨蹭着没去刷牙洗脸。刷个牙洗个脸3分钟的事儿,磨蹭了一小时还没完成,这个时候老母亲再不发火,留着过年吗?这件事虽然表面上CC回应我了,但她并没有真正的行动和压根就不回答同样属于“不应”范畴。
这种情况看上去是孩子不对,事实上,是我错了。当孩子看不到我们时,就会很容易无视我们,认为这件事不要紧、不重要,这便是很多孩子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催促了,但沉浸在贴纸乐趣中的娃肯定意犹未尽,这时就算她听到了指令也会觉得,我再玩一会儿也是可以的,反正妈妈除了催几次也没有怎样。琐事缠身的老母亲们,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经常一边忙活着手头的事,一边对娃远程“喊话”?对于“有求不应”的娃,当你准备下达指令的时候,先停下自己手上的事,走到他面前,看着他,叫他的名字,当他注意力转过来后,再说具体事情“我们要吃饭了,把手洗一洗”、“该准备睡觉了,我们去刷牙”等等,让他感觉到你很严肃、很坚决,以此表示“我现在说的这件事,很重要。”这既尊重了孩子,又给他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要“喊”到点子上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打算让孩子吃饭了,先开始铺垫:你:宝宝,该吃饭了,赶紧去洗手吧,然后帮忙过来拿筷子和碗。
娃:看电视,没反应。
你:洗了手没啊,快一点!洗了赶紧过来啊,我还等着你呢~
娃:嗯嗯,啊啊,没动。
你:我说你怎么回事啊你,就知道看电视,叫吃饭也不理,让洗手也不洗,说过多少次了,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
其实你不过是想让他第一洗手,第二过来帮忙(其实也是为了催他尽快洗手),但到最后却变成了N个理由的数落,相信我,娃早已忘记了你喊他到底要干嘛。拜托,替耿直娃们多想想吧!毕竟他们的脑回路还不像成年人这样千奇百转。我们只需要把最清晰的逻辑用最简单明了的表述传递给娃,他会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比如:你看看现在几点了还不抓紧时间,再不刷牙一会儿你还有时间讲故事吗?磨磨蹭蹭今天睡觉又要晚了,明天早上叫你你又不起床!改为:你现在该去刷牙了。所以,如果你想让娃做,一定要让他先听懂,“喊”他的时候把原因和后果都先收起来,干脆利索地往“点子”上说,因为他的大脑真的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就算要让他做多件事,也请一件一件的来!
切忌反复“喊”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人。比如很多家长都是说做就做,雷厉风行,所以非常期待的状态是,前一秒下达完指令,后一秒孩子马上开始执行。不是说不可能,只能说这样的情况很少。因为从孩子接受指令到消化指令,并且放下自己手头的事情来处理指令,是需要一个时间段的。所以,一定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并且等待期间不需要反复重复指令(确定你的要求孩子听懂的前提下),因为这样不仅不会起到催促的作用,还常常带来抵触情绪。
就像我们平时早起定闹钟一样,总想着还有下一个,还可以多睡十分钟,就肆无忌惮地躺在被窝里。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不断重复,孩子自然就会知道:你的指令不需要在第一次说出来的时候就配合。而且我们也常会因为闹钟响个不停而恼怒、嫌烦,虽然闹钟是我们自己定的,也知道必须得起。如果说了一次,娃没去做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用反问娃的方式,让孩子把要求重复给你听。从前咱们就分析过,当孩子告诉你他应该做什么时,他的大脑便会自动产生一幅清楚、生动的图片,图片中的他正在做这件事。当孩子听见自己心里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时,他便有了主人翁意识。这种方式相比我们单方面下指令有效的多。
变着花样“喊”除了这些“喊话”硬指标需要注意外,get一些小妙招儿往往也能事半功倍。之前聊天有个朋友讲过她家的一个趣事。她家娃是那种非常典型的,连回答都不回答的主儿,情况好点可能会转过头来看着你,但不说话。于是妈妈就给孩子玩了一个“你喊我答”的游戏,规则就是你回答我,我下次就能回答你,不回答同理。结果没两次孩子就记住了每次都要答话,否则下次自己要面临的可能就是没人理。当然了,我们还可以将要对孩子说的话与他的兴趣爱好、能吸引他的事物挂钩。比如闺蜜家娃做什么事情都特别喜欢说,“妈妈,看我!”然后等你转过头,他才将他的新技能、新本事展示给你看。后来闺蜜也学会了这招,“宝宝,看我/看妈妈!”她发现孩子很容易就转过头来,因为他的内心有同样的经历和期待,容易引起共鸣,效果明显好很多。
还有就是多“利用”孩子对新鲜的、奇异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来下指令。比如吃饭,习惯性“喊”法是“关上电视/放下玩具,洗手吃饭了!”如果你每天都听同一句话是不是也会麻木啊?!如果你换成“快来看看妈妈今天做了什么菜,是你最爱吃的/没吃过/大家都说好吃的/特别好看的/五颜六色的/妈妈新学会的……”等等一切你能发现的与众不同来说,孩子回应的积极性会更高。
终极大招——“盯”一般有了这几步,大部分娃就能配合指令行事了。如果娃还是木有反应,那就执行最后一个大招:盯,等。等待表明你是认真的,站在他旁边,等待他动起来,这一点非常考验人。因为你可能已经游走在发火的边缘了!这时候千万别急,小心你的急性子上来就又替娃包办啦,那前面下的功夫岂不白费?友情提示:此举耗时、更耗念力,建议执行前准备出富裕时间。你不需要每次都这么做,先选择时间富裕、心情美丽的时候执行,坚持这么做,孩子慢慢习惯这种方式,就会越来越有效果。妈妈说:
充耳不闻、闻而不动,说是破坏亲子关系的第一杀手也不为过。
我们总是在等待回应慢慢的就失了耐心,从最初的好言相劝,走到恶语相向收场。
好好说不听,非要等着大发雷霆?娃到底是傻还是拎不清?
后来我在CC身上试过不同方式才明白,娃不是傻,只是跟大人不在同一个节奏。
不妨先收一收你的怒火,告诉自己“孩子不是坏孩子,他只是还没学会正确的方法”。
比起无休止的催促和唠叨,更有效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想要让孩子改变,就不能总是批评、讽刺、打压,“破罐子破摔”总是更容易的选择,让宝贝觉得自己“棒棒哒”,是变成好孩子的第一步!
在暴走的边缘保持耐心、理智应对很难,但这很值得,而且,这是唯一的捷径。
作者介绍: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