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071.html过去,城市的街头巷尾,农村的村前庄后,换牙刷毛的直接喊:“换——毛!”换棕绷的:“棕——床——绷子!”箍桶的:“箍——桶——哦!”磨剪子的:“磨剪子来——戗——菜——刀……”还有修凉席,修藤椅的,修竹床的,等等……各具特色的吆喝声,浓浓的“乡音”汇成了百姓人家的乡愁。还有三个字的吆喝也好听,那就是压着慢节奏喊的:“补——锅——吆!”补锅是七十年代以前的事,煮饭炒菜都是土灶生铁锅,铁锅经过长期火烧和铲子的不断磨擦,很容易破损。在一个劳动日只值一个鸡蛋七分钱的年代,人们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加之念旧情结,碗打成两瓣子还要补呢!锅有了洞洞眼更舍不得扔掉,都要补了又补。那年头买口锅两块多钱,补一次锅才几分钱,多则一两毛,所以,旧锅不坏到一定程度是舍不得扔的。我妈还有个舍不得的“理论”:“新锅没有旧锅好,旧锅煮粥粥不黑。”是的,才买的新锅要用砂轮打磨无数次,磨亮了还要用猪油擦上几遍才能用。开始用时要先煮几锅猪食喂猪,然后才可以煮粥给人吃,起初几天的粥还有点黑呢!记得我们家两口锅密密麻麻地补了十几个疤子。其中一口尺三锅(口径一尺三寸),由于炒菜都用这口锅,用得勤坏得多,补的次数也多。补过两三次了,从锅口到锅底补了一条弯曲线,仔细数数有十几个疤子。过去没有电话、手机,锅坏了先用棉球把洞洞眼塞好,继续用,等补锅的来了再补。我小时候,冬寒天喜欢做“火头将*”(烧火)。稻草上难免有稻谷,烧火不仅暖和,而且还有爆米花吃。用棉球塞洞洞眼的锅,水“滴哒滴哒”地漏下来,漏到稻草上,莫说吃爆米花了,漏水还经常浇灭灶堂火。每次重新生火都要用嘴使劲吹风,没着火前总有浓烟往外冒,呛得眼泪鼻涕直流。有时突然着火,来不及避让,“呼”地一声还能把脑门的头发燎了。“补——锅——吆!”那年清明的第二天,好不容易盼来了补锅的。还是那个张师傅,本家哥哥的大舅子,60多岁,个子不高,国字脸,穿一身被火星子烫了许多洞洞眼的黑粗布衣服,挑一副补锅担子来到了我们陆家沟。我家住村东头,补锅的第一个经过我家门口,我喊:“师傅!我家尺三锅要补呢!等你十几天了!”“噢!等我转一圈再来拿。”原来,补锅要有“规模”,没有十几口锅,开炉不划算。补锅匠每次开炉前都要到村子里转一圈,“补——锅——吆!补锅”,挨门逐户吆喝一遍,尽可能多找点锅源。没多大功夫,师傅来叫我爸将尺三锅拿到堂哥家东山头的老榆树底下。那时,凡是补锅的、箍桶的、修伞的、绱鞋子的、爆米花的进了村,大人小孩都来看热闹,那天我来看补锅自然不在话下。张师傅放下担子,开始了补锅的准备工作。先把我家的尺三锅放在方凳的四条腿上,又将补锅担子上的炉子取下来,炉底放几片油毛毡,油毛毡上放十几块木圪塔,再将风箱挪到炉子旁,拉开风箱上半截的抽屉,拿出一尺多长的锅铲柄粗的铁管子,一头塞进风箱,一头塞进炉子。炉子里按放好坩埚后又在四周放煤炭,最后拿几块碎铁片放坩埚里。坩埚是生产厂家生产的,能熔化生铁的小锅子,一般补锅匠选用内径和深度3寸左右的小型坩埚。当时的县城老日杂门市就有坩埚和矿石粉卖。师傅擦火柴点燃了油毛毡,油毛毡见火就着。很快,木圪塔也着火了,师傅坐小凳上拉风箱。风箱一拉一推,“呼啦呼啦”地响了起来,炉子里火苗一串一串地直往上蹿。不一会,煤炭烧红了,坩埚烧红了,碎铁片烧红了,碎铁片开始熔化了。炉子里烧得通红,不断有火星飞溅出来。张师傅挥舞长长的火钳吓唬我们,不让小孩子靠近。炉中,炭火旺旺,渐渐熔化的铁水浓稠似蜜,金*铮亮,吐着紫蓝色的火焰。铁水熔化后,师傅还往坩锅里撒些矿石粉。说是分离杂质,提纯铁水的纯度。张师傅不拉风箱了,十分麻利地用尖头小铁锤敲了敲尺三锅上的砂眼,又用钢丝刷清除了铁锈开始?锅。我憋着呼吸,看了张师傅补我家尺三锅的全过程。他摊开稍显弧形的左手,手掌上放块棉布垫子,垫子上撒点矿石粉。右手拿长柄铁钳夹着小铁勺,从坩埚里舀出沸腾的铁水,倒在棉布垫子的弧底,迅速伸到破锅下面,对准洞洞眼捂了上去。铁水从洞洞眼漫到锅里,他右手放下铁勺,迅速拿起一截沾满矿石粉的六七寸长的高粱杆粗的布卷,揿到漫上来的铁水上。锅内锅外的左右手分别轻揉着,让铁水充分填满洞洞眼及四周细小的缝隙。铁水逐渐变暗,变扁,凝固,最后与破锅融为一体。尺三锅完全冷却后,张师傅又用砂轮轻轻打磨补漏的地方,使新补的铁疤与旧锅相对平整、光滑。最后,张师傅还用食油调和矿石粉,将锅疤子及四周涂抹一遍。补锅论勺计价,一勺铁水三分钱。我家那口尺三锅补两寸多长,用五勺铁水,花了一毛五分钱。补锅的一般都会补碗、补缸,被统称为小炉匠。不同的是补碗叫锔碗,本文不再赘叙,详见《锔碗的小炉匠》。小炉匠的身影渐行渐远了,补锅的、补缸的和锔碗的也早已成为历史。编审:范敬贵主编:於莲责编:张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