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汉族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汉族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记者许鹏实习记者李源李建国)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如今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一是语言文化价值:陕北民歌艺术就是陕北语言的艺术,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陕北民歌,长期以来积淀了大量的古老而又原始的、地域广泛的、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为研究陕北地方语言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历史文化价值:陕北民歌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记录了陕北民间的人、事、物、情,陕北民歌的发展、演变历史,就是陕北社会生活发展和演变的历史。陕北民歌对陕北革命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领袖人物、重大事件和历史活动在陕北民歌中都有不同形式的反映。三是民俗文化价值:陕北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资料和信息,蕴含着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许多文化价值。如《过年歌》、《十二节令歌》、《冬日九九歌》、《结婚喜歌》、《丧事歌》、《陪灵歌》、《夯歌》、《牧羊歌》等。四是山川风物认识价值:陕北民歌记录了群芳争艳、琳琅满目的陕北山川草木,乡土风物。这应归功于“比兴”手法在陕北民歌中的普遍运用。人们在唱民歌的时候,日之所及,神之所思,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可信手牛拈来,唱入歌中,如“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端格挣挣白杨冒得高”、“大红公鸡墙头上卧”、“荞面圪坨羊腥汤”、“热格腾腾米酒摆上桌”等。陕北民歌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歌”的范畴,它是产生于陕北,积淀于陕北,承继并珍藏在世世代代陕北人心中的一座富饶而辉煌的文化艺术宝库。
作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人,出生于榆阳区大河塔乡冯家湾村的王二妮,无疑是该领域的杰出代表。王二妮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进入了周赛、月赛、年度总决赛,受到观众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