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腹胀、腰肋酸痛,气短懒言,有胃下垂,活动后会加重,神疲乏力,无胃口,暖气,大便溏稀,腿部有浮肿,舌苔偏白,不知道是什么回事。
根据叙述的病症,及四诊合参后判断出,食少,腹部胀气,大便溏稀,浮肿,说明脾胃无法正常进行运化所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舌淡脉弱等,说明气虚,脾气亏损是其病因,由于脾气亏损,阳气不足,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胃、肾等内脏下垂,体现为脘腹腰肋坠重酸痛。
都知道金元四大家当中的李东垣,对脾胃的研究非常有见地,他曾说过:中气不足,脾胃气虚,会导致水谷精微向下流注到肾脏,助长肾中引火以乘脾土,泛溢肌肤,所以出现一系列的脾脏的相关证候。
也就是说,如果你中气下陷了,不仅会出现腰肋坠重酸痛,乏力气短的现象,还会气息高亢喘促、身体发热、心烦、脉象洪大、头痛,或者口渴不止,皮肤不能耐受风寒,滋生寒热,甚至是出现饮食减少,小便淋漓不尽,脱肛,体倦肢乏,少气懒言,面色萎*,头晕眼花,大便稀溏,舌质淡,脉虚,以及子宫脱垂、久泻久痢、阴挺等,伴有头晕目眩,肢体困重倦怠,声低懒言,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
李东垣认为上述种种问题,其实都是脾虚下陷导致的,也就是中气下陷。依据这样的机制,李东垣创制了非常著名的方子——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是《脾胃论》中,调理中气下陷的一张重要处方,原方组成药精量小,*芪五分至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原方中只有“补其中,升其阳”之品,而缺少“泻其火”之药。
炙*芪:甘温补升,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参:甘补而平,善补中益气,兼能养血;炒白术甘补扶正,苦燥利水,善补气健脾、燥湿助运;炙甘草甘平偏温,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三药合用,既增强君药补中益气之功,又除水湿
陈皮:辛散苦降而温,善理气健脾开胃,以补药停滞;当归甘补辛散温通,善补血和血,以利中气化生;大枣甘温,善补中益气;生姜辛微温,善温中开胃。四药相合,既助君臣药补中益气,又理气健脾开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促进补力发挥
柴胡、升麻: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升麻辛微甘性凉,升散清泄。二药合用,可助君药升举下陷之清阳。
总之,补中益气汤的功用,乃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主治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懒言、食不知味、渴喜热饮、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动辄气喘、脱肛、胞宫下坠等一切中气下陷之证,脉可见虚软或浮大无力。后世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有了广泛的开拓,大凡正虚为主,或兼挟实邪或不兼,均可以本方加减化裁,取得很好的疗效。
虽然后世医家,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时,也多加减及合方使用,但灵活性远不及李东垣。具有代表性的加减有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和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丸,《薛氏医案》和《寿世保元》随处可见。
脾胃不足,痰湿易滞,理应加茯苓、半夏;补中益气汤治“元气脾胃之虚”,六味地*丸治“肾水真阴之弱”,“二方兼而济之,乃王道平和之剂”,合用看起来非常高明。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去认识,则茯苓、半夏沉降有余,六味地*丸降入下焦,皆不利于“升其阳”。可见,不了解东垣本意,随意加减极易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误用极易坏事,于是后世医家,提到了补中益气汤的一些禁忌症。如张景岳说:“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柯琴说:“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换句话说,就是任何药都需要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若是胡乱模仿,生搬硬套,必然达不到最初的目的。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
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更多推荐:
鸡蛋的功效鸡蛋是荤菜还是素菜
胃不好的人睡前谨记这1做2喝3不吃坚持1个月胃更健康
52度西凤酒价格表和图片大全(最新)
吃绿豆时别再放此物,绿豆的功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