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国医大师熊继柏告诉你学好中医要这样读经典
TUhjnbcbe - 2022/5/29 16:15:00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1110/6388.html

本文为熊继柏教授年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讲座录音。

读中医经典有五条标准,也可以讲是五条要求,我就按照这五条要求讲。

第一:读中医经典,要读懂。

这个读懂包括两个方面:一个读懂是文辞要弄懂,也就是它的文理要弄懂,这是一个“懂”。因为中医经典文辞古奥,包括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内。

《温病条辨》很深奥,前面《原病篇》全是《内经》的话,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王冰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描述叫作“文简意博,理奥趣深”,这个“文简意博,理奥趣深”是针对于《内经》讲的,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又何尝不是如此呀?

清代有一位医家名叫姚止庵,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读《内经》“读之不能解,解之不能明”,意思是读了以后不能解释,解释也解释不明白,这就说明读《内经》是很难的。

在我刚进湖南中医学院的时候,连续召开了多次77级同学座谈会,因为当时要让我来教《内经》,我首先做调查。77届的同学代表开座谈会,就是谈对《内经》课的印象是什么。

整个77届得出的结论是四个字,大家没想到,对于《内经》课的反映是四个字:第一“不懂”,第二“没用”。他们说我们对《内经》课就是两个印象:一个不懂,二个无用。你看看,《内经》课搞成这个样子你说怎么办?这说明什么?说明它难读、难懂,学生难读,老师当然就难讲,所以这个《内经》课是最不好学的。那《伤寒论》《金匮要略》呢?稍微浅显点,其实也挺深奥的。

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中医经典一定要读懂。

一个是文辞要读懂,二个是意义要读懂。

对一条经文,或一段经文,是什么意义要读懂。我这里随便举几条例子:比如说《金匮要略》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个大家都熟。这个话从哪儿来呢?这个话是从《难经》来的,《难经》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难经》又是从哪得来的?从《内经》来的,《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五脏之间的传变是传其所克之脏。这是一般的规律:肝属木,脾属土,木病就可以传土,于是乎就举出这样一个例子——肝病会传脾。这就是意义,我们要弄懂。

弄懂那个意义之后,我们还要思考,肝病为什么要传脾,为什么要先实脾?而且仅此还不够,是不是肝病就一定传脾呢?脾病一定要传肾呢?肾病就一定要传心呢?心病就一定要传肺呢?肺病一定要传肝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所以我们读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把意思弄明白。

《素问·玉机真脏论》讲过“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五脏接受病气于己之所生之脏,所生者子也,这就叫母病传子,比如肝病传心,这就是一个不同的传吧,这就不是传其所克之脏吧。

“传之于其所胜”,这就是传其所克之脏,比如肝病传脾。“气舍于其所生”,某脏的病气还可以留给它的母脏,比如木之母是水,肝木之病又可以传给肾水。母病传子,子病传母,子母可以相传。“死于其所不胜”,死于谁呢?死于克我之脏,肝病传到肺了以后,对于肝病就有严重的影响。

看看这些,这就复杂化了吧。所以我们读《内经》一定要把它的意义弄明白。读懂经典要弄懂两个方面,一个是文辞要弄懂,二个是意义要弄懂。由于时间关系,我不重点在这举例了。

第二条就是要读熟。

熟到什么程度?大家知道,学中医是要有点背功的,背书的功夫那是要的。我们并不提倡中医经典要通背,你也背不了。

但是有两个东西一定要背的:一个是重要的基本理论的原文那是必须背的,你不背就不知道它的基本理论,这是一定要背的;第二个就是我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乃至于《温热论》,大量的证和方是必须背的。

《伤寒论》方我们不讲全都常用,它实际上只有方,至少有一大半它是实用的,我们如果要讲打折扣就打八折;那《温病条辨》就不能打八折了,至少只能是九折。

我们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时候要以方测证,这个主证和主方,你是绝对要搞清楚的,你不搞清楚你将来怎么用?麻*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五个泻心汤,大、小陷胸汤,小柴胡、大柴胡,乌梅丸、吴茱萸汤、四逆汤,什么情况下使用,要知道吧!怎么知道它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

必须把它的药物背清楚,这首先是背功。“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小柴胡汤的主证;它还有或然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你不背原文,就不知道用。

现在有些人说中医的汤方是没有重复作用的,那是你不会用啊。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到现在一千多年了,《内经》的半夏秫米汤到现在两千多年了,照样有作用。如果你不会用,那什么方都没有重复作用;如果你会用,古方几千年以来一直有着可靠的重复作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准确运用。怎么才能准确运用呢?只有首先把原文背熟,没有这个功夫是不行的。

我近年带的学生不少,现在越来越多,大家都在想:“熊老师看那么多的病人,那么能看病,一定是有很多的秘方、绝招。”他们说我有绝招,说要跟我抄方,抄我的秘方。固然有秘方不错,确实有秘方,但我的秘方都是古人的,只是古人的方在我这用得多了,少则用成百上千次,多则用成千上万次,于是乎我对古人的这些方开始有所认识,有点新的变化,也可以说有点发展。

但是我从来不会说是熊氏方,因为都是古人的,来自《伤寒论》的,来自《金匮要略》的,来自《温病条辨》的,来自张景岳的,来自陈修园的,来自《医宗金鉴》的,我用的都是他们的原方,只是在我这儿略有变化而已。这个方你抄去吧,绝对是秘方,不错。但是你能不能用呢?

不一定能用。因为我是辨证使用的,使用的前提一定是辨证,一定是因证选方。没有准确的辨证,这个方子就不可能准确地应用。这个辨证处方的法则从何而来?就是从中医的基本理论而来的。

所以,我经常讲:“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你的脑袋里至少要装个汤方。”其中就有人提出来:“熊老师,那个方怎么背的,不会背死人了?”有一个博士生这样讲。

当时我就生气了,我说:“中国历史上死了多少个人啊?没有哪本书上有记载,有人背书背死了。”我用这个话对付他。我们学中医恐怕光背个方子还不行啊!

这只是个最基本的要求,中医的经典很多东西都是要背的,我们诊断学很多的要点是要背的,岂止背一个方剂啊?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很多的原则性的东西也是要背的,每一个病的主症特点是要背的,岂止个方啊?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已。所以读中医经典第一要读懂,第二就是要读熟。

第三要掌握。

读懂、读熟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掌握它的理论原则,掌握它的学术思想。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就是掌握它的理论,用它的理论去指导临床。你光背,但没有掌握,没有理解,没有领会,没有掌握它的理论原则,那背了也等于白背,那就是读死书了。

凡是经典里面的重要理论法则,我们都是必须掌握的,因为它直接指导临床。比如《金匮要略》讲:“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看起来这话是很简单的,也好背,但是你背下来如果没掌握,不一定能够运用。“浮者在前”,寸脉浮主表,《脉诀》里面也是这么讲的,因为寸脉属阳,故寸浮主表。

因本文篇幅过长,阅读全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医大师熊继柏告诉你学好中医要这样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