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三: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之病,缘太阳、阳明之经外感风寒,经气郁勃,逼侵少阳。少阳之经,因于二阳之侵,血弱气尽,腠里开泄。二阳经邪,因而内入,与本经正气,两相搏战,经气郁迫,结滞胁下。少阳之经,自头走足,脉循胁肋,病则经气不降,横塞胁肋,此胸胁苦满,胁下痞硬之故也。正气病则正亦为邪,阴郁而为寒,是为阴邪,阳郁而为热,是为阳邪。邪正分争,休作有时,此往来寒热之故也。分争之久,正气困乏,精神衰倦,静默无言,饮食不思,此默默不欲饮食之故也。脾脏胃腑,以膜相连,一被木邪,则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脾气既陷,则肝气抑遏而克脾土,其痛必在下部,此腹中作痛之故也。胃土既逆,则上脘填塞,君火不降,浊气涌翻,于是心烦而喜呕吐。胃土逆则邪高,脾土陷则痛下,痛下而邪高,此心烦喜呕之故也。是皆小柴胡证,宜以主之。
邪气入内者,正气病而成邪,是即邪气之内传,非必风寒之里入也。
1 少阳之相火(风),蒸泄外束之表束寒,汗出而卫泄,往来寒热,则血弱而气尽。风泄而腠里开,表寒不解而邪气因入,二阳之经寒,内侵少阳,而少阳之卫气防御也;内侵之经寒与少阳本经之正气,两相搏战,经气郁迫,结滞胁下。少阳之经,自头走足,脉循胁肋,病则经气不降,横塞胁肋,此胸胁苦满,胁下痞硬之故。正邪分争,少阳之正来,二经之邪去,少阳之火虚,二经之寒来,少阳之阳弱,故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分争之久,正气困乏,精神衰倦,静默无言,饮食不思,故默默不欲饮食也。脾与胃腑,以膜相连,一被木邪,则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脾气既陷,则肝气不升,而克脾土,其痛必在下部,此腹中作痛之故也。胃土既逆,则上脘填塞,君火不降,浊气涌翻,于是心烦,而喜呕吐。邪高者,外寒之侵,少阳痞结也,痛下者,本气火虚(血弱气尽),乙木贼克也。是皆小柴胡证,宜以主之。
少阳经病,不可发汗,不可烧针,不可吐下,以防亡阴坏入阳明,或亡阳坏入太阴。解于本经,是为最善,故用小柴胡汤,和解阴阳。故少阳经病,禁下,禁吐,禁汗,禁烧针。
2 重点;邪气入内者,正气病而成邪,是即邪气之内传,非必风寒之里入也。此为*师,“经典理论”。对比《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此也同上条,人之经气,不“郁”则不盛之义。郁则气盛,郁则正也变邪。
上为注解,下为论述,写太多过于壅肿,读起来又要参考原著,不想看的可以忽略本条;
1 外感少阳之邪高,对比本虚之痛下。外感邪高,甲木火泄,里虚痛下,乙木陷克。
《伤寒》少阳甲木不降,横塞胁肋,胸胁苦满,胁下痞硬,《伤寒》六经体系论;
《金匮》虚劳乙木不升,横塞少腹,少腹弦急,腹痛里急,《金匮》杂病论。
外感少阳经病,甲木不降,对比内伤杂病,乙木不升。
2 血弱气尽,血弱气尽者,少阳之相火,蒸泄太阳之表寒,中风汗出而火泄,故血弱气尽。少阳之病,从太阳外感而来,太阳阳明,二阳经寒内侵,而少阳卫御;少阳位于二阳之里三阴之外,为阳之最弱,厥阴阴极阳生,阳从少阳而生,故为阳之初始也,阳气初生而不壮旺,故为最弱之阳。致阳明乃为最旺也。
外感伤寒,经阳内郁,则太阳发之,而病中风与伤寒;太阳不发,阳明腑盛,外蒸皮毛,而发表寒(邪),二经气郁,不发表寒,则少阳之卫,外发经寒,发则少阳经病,发则为少阳之风,不发则入三阴而为寒。故上条提纲,伤寒五六日,又中风,风泄表开,即为少阳之外发也,少阳阳弱,故正邪分争,寒热往来;胸胁痞硬,心烦喜呕,为少阳经证,故知为少阳外发也。少阳之相,外发表寒,风泄其卫,则发热汗出。少阳为阳之最弱,血弱气尽,则又见内虚内寒之象,即木贼腹痛之证也。少阳经病,则寒热往来也。
寒热往来,少阳发则热,血弱气尽,则又见寒。*师之解,真不易懂,此在三阳,还未入三阴,故寒热皆在阳分,故少阳之风,外发表闭之寒,汗出卫泄,血弱气尽,则又见寒。发寒热者,皆在少阳本经;少阳之经,血弱气尽,则见腹痛。寒热者皆在少阳本经,解于本经,是为和解。小柴胡汤,补血弱气尽之虚,泻三阳经郁之热。解于本经,阴阳和解。
3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者,防护外寒之侵,寒伤则阳发之(三阳为表,抵御外寒)
太阴,少阴,厥阴,三阴者,靠里阳之固护,阳损则寒伤之(里阳即肾气,虚则寒水旺)
三阳在外,而根于里,阴平阳秘,里三阴之旺,外三阳必旺;太阳主皮毛,以外御天之寒,阳明之阳,以内堤之少阴之水寒;外卫固护皮毛,以防伤天寒,阳明内御肾寒,固护脏腑,故外不伤天寒,内不伤人寒(肾虚)。伤寒而生杂病,故先师经典名著《伤寒杂病论》,杂病论即后人名为《金匮要略》。
阳主阴从,阴平阳秘,是为阴阳之要,阳秘内温,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内存,腠理密实,外着其衣,则不会伤内外之寒。伤寒,无论内外之寒,必生风也,故《内经》言,百病生于风也。无论外感伤寒,里虚伤寒,风皆因伤寒而来,伤寒而生风,风皆内风,没有外风。因伤外寒,故先师经典名著,名为《伤寒论》。
附;李高君医案,小儿夜哭
李某,男,3岁,2019年8月26日,节气,处暑。初诊,其母代述,每晚11点至零晨1点,左右必啼哭,持续半月余。患者醒后不愿去原卧处睡觉,频换地方,伴食欲不振,舌淡苔白滑,地图舌,舌体中点无苔,如成人拇指肚大小,面色无光,萎*,精神不佳,平素吃水果便溏。脉浮弦细,六经辩证,小柴胡汤证
柴胡5克,*芩2克,姜半夏5克,生姜5克,大枣3枚,人参3克,一剂水煎,临睡前服,次日其母喜告知,诸症消失,不在哭泣,且面色有红光,形态活泼喜动,地图舌也消失过半,要求再开中药。回曰;药已中的,多用无益,不必再服,合理饮食,勿食物冷,以善后。
按;子时营气运行之时,肝胆同气,胆气上逆,肝气必下陷,肝属乙木,脾属已土,木克土必腹痛,腹痛则哭泣,醒衙多动,频换地方,木郁风动,欲疏泄所致。此与《四圣心源-精遗》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同出一理。地图舌,舌中无苔,胃气弱也。肝主五色,肝郁故面色无华。小柴胡汤,柴胡*芩清泄半表,使不入阳明,人参甘草温补半里,使不入太阴,则邪解于本经。熟读《伤寒论》者,可能有怀疑,地图舌也就是无苔,不能用小柴胡。依据阳明八十三,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舌上白苔这段讲的是阳明少阳合病。本案的幼儿是少阳将入太阴而未入证。如果四诊离太阴证更近的话,可以直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论;本条病例,俗称小儿夜哭证,李老师用小柴胡汤,也给治愈了,并且非常严谨,药已中的,多用无益。我个人的理解是小柴胡之所以治愈夜哭,主要是起到了建中的作用,也就是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补肝脾之升,降胆胃之逆的作用。中气升降,阴阳相交,夜哭也就好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儿,都有过夜哭,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这个病例,比较典型,之所以余个人理解与李老师不同,就因为此舌象者是地图舌,余分析一下,供大家参考。
舌上苔生者,是肺中之津液,心火之薰蒸也,也就是上焦如雾,舌上苔生。火气上逆,则见舌红无苔。地图舌者,火逆不降也。火逆上旺,肺气渐燥,故舌苔渐退,而舌红无苔渐来也。此火逆上炎者,是少阴水旺,脏寒于下,火盛于上之义,也就是少阴病,咽喉疼生疮之火。此小儿夜哭,舌上无苔者,就是肾虚之义。舌苔白滑者,是肺气不降,津液凝瘀,上填心窍也,有点地图者,足少阴之脏寒,手少阴之火逆也,就是亡阳火盛之义。脉浮细者,浮为亡阳失藏,阳不归根,细为少阴,阴阳俱虚之义。食欲不振,是脾胃之虚,吃水果便溏,是脾肾之虚,也就是素体阳虚,火不化食,火力不足,一见生冷,即生溏泄。子半阳升,而不能升,乙木不升,肾气虚陷则恐生,胆气不降则惊生,惊恐不定,所以夜哭。本条小儿夜哭,脉浮细地图舌,可用附子汤,温脏寒以降君火。小儿夜哭病,也可以选择肾气丸。小儿夜哭,偏于肾虚脏寒,急用选附子汤,偏于肾虚木燥,缓用选肾气丸,都能应用。这个病例用建中的理论,也能治愈。这个病比较常见,也是各地神婆的主要业务。很多家长不知道也不懂,又以女性家长比较封建迷信,一般都选择去看神婆,给写几张符贴在街头,让路人念,如果还哭,就换风水先生,折腾一阵偶然的不哭了,以为神仙显灵了。像小儿遗尿,脾气急燥,多动症,抽动症,注意力不能集中,这都肾气虚风木动的表现。像虚劳篇的桂枝龙骨牡蛎汤,肾气丸都可以用。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