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适应症
小柴胡汤《伤寒论》*龙汤、三禁汤柴胡12g*芩9g人参9g半夏(洗)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和解少阳。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上水煎,温服。本方为和解少阳之主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舌苔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此足少阳药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伤寒琐谈不少人认为本证属于少阳病,是有道理的,不过李克绍先生认为这不是原发的少阳病,而是太阳病转属的少阳病。原发的少阳病是少阳直接受邪,初生的少火突然被邪气郁住了,而口苦、咽干、目眩等都是少火不畅达的表现。本证则不然是得病五六天以后,邪气逐步进攻到半表半里的地界而形成的。邪气不是像直中三阴那样一下子进来的,说明正气有一定的抵抗力,这样就容易形成拉锯战,往来寒热就是正邪一来一往拉锯的表现。战火既然已经烧到少阳的地界,少阳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少阳本来要负责舒畅条达气机,现在失去这个功能则表现为胸胁苦满,木郁不能疏土就会嘿嘿不欲饮食,机体因为邪气侵袭的比较深,要调起一种总体向外的抵抗趋势,气机上翻就会喜呕。这时已经不是纯表证,用麻桂是肯定不行了,麻桂发汗的层次太浅,柴胡比它们层次要深一些这里用的量很大,因为邪气已经从表杀进来了,再想让它从表退出去就比较费劲。因此必须加大剂量才能把邪气提出来。正邪既然在里面打仗了就肯定生热,*芩能入少阳,这里用它清半表里之热。柴胡虽然能疏通气机,但气结的太实时它方不能胜任了,要用半夏在里面破结,结气散开才更有利于柴胡的解表疏散。其余的药都可以看成补充正气,调和药性,邪气既然能打到半表里,说明正气一定是相对不足,所以要用人参、姜枣草等扶正少阳是初生之阳,像个小男孩一样比较活泼,往往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像阳明、太阳都是成年人了,固定在一个地方干自己的活,少阳之气可能一会在胸一会又跑到腹部玩去了。邪犯太阳以后,正邪在体表相持,战场比较固定;邪犯阳明,由于阳明实力强大,也不会让邪气乱跑;邪犯少阳就不同了,少阳之气本身就不固定,而且肌表之内、胃肠之外那么广阔的地界都属于半表半里,邪气到了这里肯定要乱窜,当然它也不是漫无目的地跑,而是总往防守薄弱的地方进攻。这就形成了各种或然证。?、小柴胡汤方义方义学习:
喻嘉言曰: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和法,用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助脾和中,但带柴胡一味透表,*芩一味透里。饮入胃中,听胃气之升者,带柴胡出表;胃气之降者,带*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尽服,未效者加工治之,不相捍格矣。本方之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故为君药。*芩苦寒,善清少阳相火,故为臣药。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伤寒论》)。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汤证仍在者,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医方集解》:呕逆加生姜、陈皮;(生姜散逆,陈皮顺气。)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蒌;(以荡郁热。)渴者去半夏,加花粉;(生津。)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复取微汗;(解肌。)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咳为气逆肺寒,五味敛肺,干姜散寒。戴元礼曰:少阳有嗽无喘,有喘非少阳也,阳明有喘无嗽,有嗽,非正阳明也。虚烦加竹叶、粳米;(竹叶凉心,粳米和胃。)齿燥无津加石膏;(齿燥属阳明火,石膏清胃止渴。)痰多加話蒌、贝母;(能去热痰。)腹痛去*芩,加芍药;(*芩寒中,芍药合甘草和里。)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大枣甘,令人满,牡蛎咸,能软坚。)胁下痛,加青皮、芍药;(胁为肝胆之部,痛属肝火,二药平肝。)心下悸,小便不利,去*芩,加茯苓;(经日:太阳证,饮水多,心下必悸,水停心下故悸。水蓄不行,故小便不利。*芩苦,反坚肾。茯苓淡能利水。)本经头痛加川芎;(入肝活血,散郁除风。)发*加茵陈。(利湿。)?、药物药性分析下面我们把这几味主要的药和不熟悉的药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药性琐谈》讲解:柴胡与前胡:柴胡与前胡有些相似,有时在一块使用,如人参败毒散。古人认为二者的区别是一升一降,但前胡也有散风清热的作用,与下气的作用不能统一,所以需要分析一下它是怎样下气,与大*、枳壳等单纯的下行有什么区别。柴胡与前胡都是伞形科植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外形也有些相似。但柴胡叶狭长尖锐,类似竹叶,前胡的叶子就显得比较宽圆;柴胡绿叶*花,看起来比较鲜艳;前胡开紫花,叶子也稍带紫色。我们比较一下二者的形象。柴胡显得年轻朝气,前胡显得老成稳重,再看采收时间,柴胡春秋二季采挖,这时还没有落叶,前胡要等到深秋或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可见柴胡要取其生长之性,前胡要取其收藏之性。古人为什么要这么定采集时间呢,主要是为了物尽其用,前胡既然不思进取,即使春天采集,生发之性也比不了柴胡因此避其短,用其长,干脆等它老了再采,就用它的下降之性。柴胡自然刚好相反。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柴胡是一个有开拓力的小伙子,一往直前;前胡在年轻时也在生长,但上进心不强,一边生长,还一边想着归根,就在这种矛盾状态中进入了老年,最终还是性向下行,叶落归根了。所以说柴胡是纯升,前胡不如它积极,是升与降的矛盾统一。治疗寒热邪气体现了它能升,豁痪下气又反映了它能降,实际上是一味双向的药物。但如果和柴胡配伍或相比较,它的升性就微不足道了,主要表现为降性,所以古人认为柴胡与它一形一降,杨时泰认为两者“一升阳于上,为元气之春夏;一降阳于下,为元气之秋冬也。”《药性琐谈》讲解:*芩:通治一切湿热,性质与*连最为相近,故主治也与*连相辅相行,不过*芩清上焦火,*连清中焦火,也就是说如果心肺有热,用*芩贴切,脾胃有热,用*连更贴切。张元素认为*芩可以利胸中气,所以*芩是一味偏动的药。*芩又名腐肠,空肠,多中空,我们知道中空的药物比如木通,麻*都具有通的特性,*芩也不例外。*芩和*连虽然虽俱治湿热,而*芩治由热而化湿,*连则治由湿而化热。其实这也是由他们的作用位置决定的,*芩作用在上焦,心肺在人体的位置最高,阳气最多,容易积聚邪热,火性炎上,内火常往心肺走,所以是最容易热的。火被郁住,久而生湿(蒸湿)。*连在中焦,中焦脾胃最容易受湿邪所困,湿邪聚久而化热。*芩入心肺,能清热,热无形,所以需要*芩的躁动的性来清,湿有形,更要用*连这样的静的性来一点点的盘它。《药性琐谈》讲解:半夏我们知道,生长收藏对应于四季。夏季阳气最旺,正对应于长的状态,在其他植物都兴高采烈地长的时候,这二味药物硬是能行收藏之令,提前归根,不正是把浮在外面的阳气引藏入阴吗?能够治疗失眠或许就因于此。所以平夏和夏枯草应该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对待关系。真正和半夏对待的是柴胡。柴胡子月开始萌动,半夏午月而收。柴胡由下而上,阴中达阳,半夏由上而下,引阳入阴。小柴胡汤是首很玄妙的方子,其方义我们不敢随便来解释,但柴胡、半夏的这种对待结构应该起了一定的作用。半夏的应用非常广泛,仅用引阳入阴是远远概括不了的。它还能开痰散结,说明有辛散之性,辛散和引阳入阴看起来是矛盾的。我们理解,半夏的辛散不同于麻*、细辛的散而向上,它应该是一种“横散”,这是从它止呕的作用推论出的。呕吐是胃气上逆,治疗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给它一个向下的力量把它压下去,如枇杷叶、代赭石都是这种方法,这是以力取胜不是以巧取胜,如果上逆的力量是一斤的话,下压的力量必须大于等于一斤才能止呕。那么以巧取胜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力道的生克永远是横破竖、竖破横。对方以五十斤的力量打过来,我用十斤的力量横着拨动他,他这五十斤的力量也就被破了。再比如举重运动员,上下的力量有好几百斤,当他举起杠铃时,力量都用在了上下方向,我们轻轻一推恐怕他就站不住了。所以治疗呕吐张仲景都是用半夏、生姜。如果这两味药都是辛散向上的话很难解释其止呕作用,如果说它们是靠下压来止呕的话,这二味明显又不是重镇降逆的药物,只有一种可能,即它们用横劲破了竖劲,是两味横散的药物。试想胃气上逆的劲即使很大,用这两味横散的药一拨,上下的劲也就被破了。半夏、生姜虽然都有横劲,但横中还有区别,生姜是横而略偏上(有发汗作用),半夏横而略偏下,这是因它能引阳入阴,有敛降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它能下气,止汗)。而且麻*辛温上散,令人兴奋失眠;半夏能够治疗失眠,也说明它应该是向下的。由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半夏的化痰散结是靠其横散,是横而偏下,有本草书表示为下气开结。我们体会“下气开结”体现的是一种“劈”劲。有医家认为半夏色白、味辛、性降,是一种金性药。但金还应该进一步分类,既有石膏、知母这样的凉降之金,还有半夏、射干这样的刀斧之金。所以文献说它能开结,是劈开的意思,对于水饮呢,我们常说“哪有利剑能斩水”对水不能用“开”字,而且它又明显不同于生姜的散水,所以《本草衍义》说它能“分水”,像孙悟空,使个分水诀,水向两边分开,中间出现一条路。我们再把它这种开破的劈劲换一种说法,半夏治痰湿表现出的是一种像犁耕地的“分利”作用。羌活之类的风药治湿可以理解为是用“吹风机”吹干的;茯苓、猪苓治湿是向下渗泄的;半夏治湿靠的是“分”,相当于把一片湿地用犁耕一下,把它疏松开,这片地的湿气就容易祛除了。我们看二陈汤的组合为什么好,一堆痰湿黏黏糊糊的,单纯用陈皮这种风药“吹”它,用茯苓这种淡渗药“耗”它,效率都不高。用半夏这种分利药先把它耕开,其他两味药就容易起作用了。半夏治疗结胸、咽中炙脔、痈疽、声不能出、瘿瘤痰核等,都可以用它为“刀斧之金”来解释。生半夏能够导致口咽肿胀,可能也是因为它“砍断”了络脉,导致气血的漏出而形成肿痛。《思考中药》讲解半夏化痰的药,我们讲有六七种。五脏六腑皆有痰。半夏化脾经之痰,南星化肝经之痰,贝母化肺经之痰,石菖蒲化心经之痰。还有昆布咸人肾,化肾经之痰。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痰。化痰并不是一个二陈汤那么简单。二陈汤是化痰的基础方剂,根据痰所在的部位,我们还要多掌握一些药,这样在用的时候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半夏入脾。脾为生痰之源,要化痰首先要考虑到脾;且脾主运化,也应该考虑到脾。半夏是化痰最主要的药,用途非常广。农历五月,半夏苗生出,到了八月中秋节前后,采其块茎部位,晒干。半夏生长的时间比较短,之所以叫半夏,是因为它只得到了半个夏天的气,它是半夏而生。五月就是夏天过去一半了嘛。它的整个生长期基本处在长夏阶段,这是天地间非常湿热的时候。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半夏正好生长在“化”的季节,所以天地也赋予它运化的机能。而且长夏对应的是脾,半夏也是走脾经的。长夏季节最明显的是湿热之邪比较重,湿与人体的痰有同气相求之处。所以生于一年之中最湿热季节里的半夏作用于人体,能化各种痰。体滑而用燥,通阴阳。半夏得天之燥气而生,其性燥烈。还有的书上说它其中有黏液,性滑,其实这不矛盾,半夏是体滑而用燥。所以,炮制半夏,要放在清水里漂七天七夜,每一天一夜换一次水。换水时你会发现水有些黏了。这是为了把半夏里边的黏液漂出来。半夏本身是比较黏滑的,但入药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又有燥性,这是它的两面性。半夏放到水里边漂,也使它得到了水的阴气和滋润。所以半夏是燥和润的结合体。认识任何一味药,不能用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认为这个东西要么就是燥的,要么就是润的;要么就是温的,要么就是凉的;要么是寒的,要么是热的……有时候并不然,很多中药都有它的两面性。半夏性燥,正好脾恶湿,燥就会化湿健脾。它的黏滑又跟痰涎同气相求,这也有利于它更好地化痰。如果药很燥,痰又很粘,药跟病碰在一起水火不容,就融不到一块了。半夏不是这样的,它本身也是黏的,跟痰涎能够很好地相处,处着处着就把痰涎给化了。所以半夏能化各种痰涎。半夏还能通阴阳,这也是源于它的两面性。只有既能走阴又能走阳,它才能通阴阳、理顺逆。半夏辛温,味辛则能润能散,所以它能够走气,能够化邪。就因为它辛,它还能够利窍,能够通利大小便,尤其是盘住肠胃的导致大便不通,可以用半夏来化,也就是说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在方子里酌情加一味半夏来化痰涎、开窍,对大小便的通利都有好处,这是它润的一面。有时候,病人本来大便比较粘,用了半夏后,大便变得干爽了,这又是它燥的一面,所以说,半夏能润能燥。半夏味辛,通常味辛则散,但半夏不一样,它反而有涩性。从药房里抓来的一般都是法半夏。法半夏是按照规定的炮制方法炮制过的半夏,气味略微有些变化。尝一尝生半夏,嘴里会发麻,如果能够吞一点下去,吞着吞着你就会发现,喉咙被它封上了,甚至说不出话来,这东西又麻又涩。从前有个故事,有一个在南方当官的,忽然嗓子肿了,渐渐说不出话,用了各种方法都治不好。后来有一位医生让他吃生姜。别人都会觉得生姜很辣,唯独他觉得生姜很甜很清爽,吃着吃着嗓子就开了,能说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医生告诉他,你这个病其实是吃多了山里的鹧鸪,而鹧鸪在这个季节吃半夏,所以鹧鸪有了半夏的毒,你吃多了鹧鸪,半夏的毒就结在你喉咙里了,喉咙就不通了,生姜可以解半夏的毒,嗓子自然就好了。半夏本来是化痰的,化痰就能够让人体气机通畅。但如果用得不好的话,它能把喉咙给闭上,半夏有开的一面,也有闭的一面,能开能闭。在五味上它是辛的,辛中带涩,能散能收,收中有敛,敛中有散,这是它的二重性,其中的微妙要仔细体会。也就是在这一收一散之中,该理顺的气机就都理顺了,该化掉的东西也都给化掉了。半夏能化各种痰半夏入脾经、胃经和胆经,兼入心经、肺经和大肠经。每味药都能归很多经,但它都有一个最主要的。我们后边要讲的南星,也人很多经,但主要入肝经;贝母也能人很多经,但主要入肺经。半夏也入很多经,主要入脾经,或者说入脾胃、人中焦。半夏是化痰的主药,不管化什么类型的痰都能用到半夏。散结解郁,降气止呕半夏不仅能化痰,还能散结。其实很多结也跟痰有关,是痰导致的。散结的药有很多,有的药通过动气来散结,还有的药通过化瘀来散结,半夏就能够通过化痰来散结。半夏走中焦而降,而且降的力度非常大,所以经常用来治呕吐。当然,半夏止呕的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让这些要呕吐出去的东西往下走它就往下走了?没那么简单。仍要追溯,病人为什么会呕吐呢?跟脾有关,尤其跟胃气不降有关,其间往往有痰。比如,很多人晕车呕吐,他说只觉得一上车喉咙里就有口痰,吐掉了还有,痰在里面搅和,然后就吐了,半夏正好把这些痰往下降。胃气本降,半夏正好与胃的性质是一致的,能帮助胃气下降,所以它解郁调中,能够调脾胃,止呕吐。这里我们又讲到解郁。上次我们讲了,郁就是不能发泄。全闷在里面。五脏皆有郁,其中脾郁就跟痰湿有关系。脾为湿土,它已经很湿了,所以它就讨厌痰湿,如果痰湿积累得多了,脾就会郁。说半夏能解郁,其实就是解脾郁,当然很多时候脾郁解开了,其他的郁也跟着通了。半夏解郁的作用就在这里。《药性琐谈》讲解:人参人参能不能实表固邪呢。我们知道*芪与人参比较而言,人参补气于里,*芪补气于表。在解表时用*芪容易掣肘,用人参应该没有这种缺憾。但麻*汤、桂枝汤都不用人参,麻*汤是正气不太虚时用的,人参不是必需的药物,经方中从来不放可有可无的药物,而且人参补里气,似辎重部队,与麻*汤的轻捷不是一种节拍。桂枝汤证较麻*汤证稍虚,但所用的补虚药同时也有解外作用,如大枣是配合生姜调和营卫的,热粥除了补充营卫之源外,还要借助其热力,都不是单纯为补虚而补虚,所以桂枝汤也不用人参这种纯补的药物。如果邪气攻破体表的防线,进入半表半里,表现出正气已经有所不支,这时候的小柴胡汤就用到人参了(虽然小柴胡汤加减法中有去人参加桂枝,那是因为邪气主要还在表),所以说不会助邪气,只要在合适的战场,人参完全能够协助驱邪。伤寒论中“协热利”一条,有“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的用法,也说明人参不影响解表。因此,保守点说,表证时用人参没有太大害处。当然,这种表证应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表证,可能叫做外症比较合适,败毒散症虽然也属于表证,但相对于麻*汤症来说肯定要偏里一些,因为正气有些不足。小柴胡汤证半表半里也属于外症。所有的处方要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使用
并结合年龄,性别,体重,生理周期变化裁定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版权声明:本书部分内容援引古代医术,以及本草经典,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本草从新》以及现代常见两本参考书《药性琐谈》《伤寒琐谈》《思考中药》等等,都是非常棒的中药参考书,部分内容也借用了张景明教授的《方剂精讲》。
——谢谢您的转发,让更多的家庭学会养生——
▇扫码加安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