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的凉茶文化,是广府茶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岭南地处湿热,《太平圣惠方》里记载,岭南地区湿气郁重,夏季湿热,冬季湿暖,风湿之气容易入侵伤身。《岭南卫生方》里也道:“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懊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人居其间,类多中湿。”对此,广府人善用饮食调理,除煲制老火靓汤除湿外,还常饮凉茶以抵抗湿邪入体。自清朝道光年间广东鹤山人王泽邦在西关开设了第一间凉茶铺起,广府的凉茶文化己有了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成为广府茶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凉”,在普通话中是“温度低”的意思。但“凉茶”中的“凉”却是清热败火的意思,如广府方言中的“凉瓜”,即苦瓜。清·王士雄所撰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载:“(苦瓜)青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说明苦瓜有清热消暑的功效,广府人取其“清热去火”的性质而称之为“凉瓜”,凉茶中的“凉”同理。凉茶虽然以茶为名,但实则多数凉茶均以寒凉性的中草药作为原料,以达到消暑祛热的效果。凉茶中常见的用于配方的中草药有金银花、野菊花、茵陈、木棉花、火炭母、地胆头、槐花、鸡蛋花、桑叶、夏枯草、水翁花、板蓝根、蛇舌草、半边莲、淡竹叶、罗汉果、岗梅等。
凉茶铺根据顾客体质的阴阳虚实调配药材。凉茶的原料复杂多样,有“复方”与“单方”之分。复方凉茶的搭配千变万化,不同配方的凉茶具有清热解暑、祛湿消滞、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等不同功效:菊花雪梨茶将菊花的清火散热与雪梨的止咳化痰两种功效结合,兼具了化痰与润燥的效果;罗汉果与金银花、葛花、鸡蛋花、木棉花、槐花熬制的罗汉果五花茶具有生津止渴、祛湿清火的功能;以夏枯草、桑叶和菊花为原料的凉茶夏桑菊是广府最为常见的凉茶之一,主治风热感冒;白茅根与竹蔗调配的茅根竹蔗水是一剂清热利尿的凉饮。
复方凉茶在调配时,要遵从传统中医药的“君臣佐使”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出自《神农本草经》:“药有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意为开方时,要处理好各种草药成分的关系,以达到四象平衡。单方凉茶不似复方凉茶复杂,一般是单种的中草药根据其功效对症熬制的汤药,如,仁味甘性寒凉,将慧仁浸水后煲制的祛湿茶具有清热、排毒、祛湿的效果。
无论是复方凉茶还是单方凉茶,因可入药的中草药种类繁多,药性繁杂,且各草药的分量、水与药的比例、熬煮的时长与火候难以把握,传统的凉茶铺都是以世代相传的方式经营。
地缘是指由于地理上的联系而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与地形、地貌、位置、气候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俗话中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风俗与习惯,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通过为人类提供不同的生活资料而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施加影响,形成不同的民俗。例如以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南方的农业民族作为对比,北方游牧民族世代习惯于“逐水草而居”的生产方式,易于搬迁的“蒙古包”居住方式从古流传至今。这种幕天席地式的居住文化和随遇而安的民族心理孕育了游牧民族粗犷、票少悍、尚武的民族性格,从而产生了以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项目为主的那达慕大会;南方农业民族以土地为根,有着深重的安土重迁的观念,造就了农业民族保守、安于现状的性格特点。事实上,由于受到居住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同的生产方式条件下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不尽相同。
广府地区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既有珠江三角洲这样的沿海平原,又有粤西起伏不平的丘陵地貌,还有粤北雄奇壮美的丹霞地貌。不同的地形地貌孕育了葱郁茂密、品种丰富的植被类型,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东晋·葛洪在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市)令的途中,途经罗浮山,听闻罗浮山有异药后决定中止赴任行程,隐居于罗浮山。他在朱明洞前修行炼丹、著书讲学,并撰有《抱朴子》《肘后备集方》《肘后备卒方》等书,对广府地区药材资源的开发、辨别、归类、使用进行了整理,开创了广府温病医药的研究,为日后凉茶文化的发祥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