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芒种夏至春归,来看看金陵古人如何科学
TUhjnbcbe - 2022/12/8 1:04:00

春争日,夏争时。

及至芒种,花神退位,送春归去。

终于可以肯定地说:夏天来了。

古人远比今日的我们浪漫。《红楼梦》中写大观园诸艳在芒种这天齐送花神,满纸雀跃的迎夏欣喜。

今日金陵的夏则来得突然许多。即使未觉节气,也早被猛然出现的烈阳催着换上了汗衫。头顶的绿荫迅速连成片,黍稷稼穑的忙碌,同嫩绿秧禾、青青麦浪一道,拉开夏日生机勃勃的画卷。

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作为夏的第三个节气,这一天代表了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长江流域开始频繁形成低压气旋,带来连绵的雨水,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争先恐后地进入了所谓的“梅雨时节”。一过芒种,夏日正式宣告统治,同时也带来了高温预警。雷声隆隆,骤雨突至,蒸发的水汽都在提醒着人们: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梅雨五绝》

(宋)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芒种三候

第一侯,螳螂生。螳螂,草虫也。深秋生子于林木闲,至此时则破壳而出。

第二侯,鵙始鸣。鵙指伯劳鸟,一种小型猛禽。喜阴的伯劳鸟此时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

第三候,反舌无声。反舌,一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鸟,然而其声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

古人消暑

芒种一过,气温迅速升高,伴着水汽蒸发带来闷热的夏日体验。在家打开空调和除湿机,出门不能忘记降温喷雾……对抗炎夏,今天的我们可谓是已经练出了十八般武艺。

那千百年前,空调还没被发明出来的时代,机智的古人们是怎么消暑的呢?

巧借外物

摇扇送爽,瓷枕生凉。

这些小物件,经过古人的妙手,充分发挥了消夏的作用。扇子,在古代别名“摇风”,又叫“凉友”,大概是古时最常见的消夏物件了。此外,宋代开始流行的瓷枕,则是一种防暑卧具。“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一诗体现了瓷枕实乃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赏景静心

炎炎夏日,很多古人会选择置身山水田园,主动亲近自然以获得几分清凉。

寄情山水的妙,唐代高骈在《山亭夏日》中如此说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绿树环绕,蔷薇飘香,水波轻漾,微风拂帘,一幅山中庭院消夏图展于眼前,让人只觉周身清凉,暑意全消。

王谢故居的庭院安静清凉,也是夏日里不可多得的好去处——既能领略魏晋风情,又可以在六朝书画艺术中陶冶情操,时不时还能听见古琴的悠然琴声。吹着庭院中清爽宜人的风,岂不乐乎?

饮食散热

不只有我们能从冰箱里取出冷饮,酷暑当头时,古人也对冰品欲罢不能。宋代起,冷饮已经有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酸梅汤等等种类。元代之后,冷饮品种更是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冰激凌的雏形。

除此之外,古人早就知道享用冰凉的水果来驱散暑气了。“沉李浮瓜冰雪凉”讲的就是雨后消暑纳凉,享受冰镇瓜果的惬意场景。

现学现卖

说完了古人美滋滋的度夏之法,让我们离开空调,走到秦淮河边,走进夫子庙的小巷。

瞧瞧里头是不是藏着什么对抗酷暑的好法子,也学一把古人,风雅地“消夏”。

选一把扇

早在明代,金陵折扇就已闻名遐迩。科举之年,赴金陵赶考的学子都会买上一些折扇带回,或自行收藏或馈赠亲友。夫子庙三山街一带于是自古便有不少制扇铺子。

若是逛到东市西市,沿街的小店也多有形形色色的扇子出售。买不起瓷枕,倒还可以摇着“凉友”继续游玩,既有雅趣,又能感受“清风徐来”的爽快。

吃一口鸭

所谓“防苦夏,吃吃鸭”,南京人历来最会吃鸭子,“没有一只鸭子能游过长江”的豪言不知道吓坏了多少苏南的小鸭子。碰上燥热难耐的炎夏,吃一盘味甘、咸、性凉的鸭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再合适不过。

说到吃鸭子,当然不能错过夫子庙的绿柳居。作为老字号,老南京也习惯了晚饭前去买上半只盐水鸭,熟悉的好味道,又省得开火出汗。家里小孩儿可能更喜欢板鸭粽,少不了带两个回家。

饮酸梅汤

芒种后入梅,滴滴答答雨不尽,便易感全身慵懒涩胀。此时饮一杯酸梅汤逐水提神,最为清爽。

若是赶巧来到夫子庙的南京大排档吃一顿,肯定少不了要点一杯古法熬制的酸梅汤,冰爽清冽,颇有几分古人饮冰的气韵。当然景区内随处小店也多有酸梅汤售卖,烈日当头口正渴,不妨买上一杯,总比粘腻的奶茶要解暑些。

芒种过后,便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时雨。”

螳螂嬉叫,植物疯长。抱怨夏日早高起的时候,不如也调整一下作息,感受一下田间农人赶着播种的忙碌,或者把自己也埋进土里,在丰沛雨水的滋润下肆意生长。

陆放翁说这一天“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元稹听见“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的乡野闲话。

芒种,芒种。

农民很忙、农作物也很忙的这一天,你是一样忙碌着,还是给自己放了个假?

1
查看完整版本: 芒种夏至春归,来看看金陵古人如何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