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钱钟书论风人体古人审美
TUhjnbcbe - 2023/2/2 18:19:00
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管锥编-毛诗正义》札记之四十五

钱钟书论“‘风人体’——古人审美”

文/周敏

《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四十五则《泽陂》,副标题为《“风人体”——古人审美》。

《诗经-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译文:

池塘四周有堤坝,中有蒲草和荷花。那边有个俊人儿,让我爱得没办法。日夜思念难入睡,哭得眼泪哗啦啦。

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莲蓬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容貌好。日夜思念睡不着,内心郁闷愁难熬。

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荷花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风度好。日夜思念睡不着,伏枕辗转多烦恼。

一、

[风人体的概念]

一般人认为,风人体是古代民歌的一种体裁。这种民歌的特点是“双关借意”。

但钱钟书把古人一切含有“双关借意”的东西统统视为“风人体”,而不限于古代民歌。

双关也称“一语双关”,即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具有双重意义,字面上是表层意义,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内涵意义,“借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借意”也通过某些物品来作无声的暗示,借物名表达其内涵意思。)

最常见的双关是谐意和谐音。

1.谐意双关

利用词的双重意义,使言在此而意在彼,称谐意相关。

如:吴《子夜歌》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

*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檗是苦木,“苦心”言*檗树心味道苦涩,意为分别后“相思之苦”。

又如:《红楼梦》

“三春”表层意思是指短暂易逝的初春、仲春、暮春,内涵意思是指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2.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或近音,即同音(近音)而异字,使言在此而意在彼,称谐音双关。

如:“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表层意思是晴天的“晴”,内涵意思是感情的“情”。

[“风人体”的源头]

关于“风人体”,钱钟书略述了前人的研究:

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六考论乐府诗“引喻”,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四考论“双关两意诗”,翟灏《通俗编》卷三八考论“风人体”借喻,均未溯《三百篇》。

洪迈考论乐府诗“引喻”,赵翼考论“双关两意诗”,翟灏考论“风人体”借喻,均是对“风人体”的研究,他们讨论涉及的最早资料是六朝民歌,均没有上溯到《三百篇》,说明前人把六朝民歌认作“风人体”的源头。

清代翟灏《通俗编识余风人》中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依翟灏之见,“风人体”最初是唐人命名的,他们把六朝乐府《子夜》、《读曲》一类的民歌看作“风人体”的源头。

钱钟书指出,“风人体”肇始于《诗经-泽陂》,“风人体”的源头是春秋时期的《三百篇》——

“有蒲与蕳”;《笺》:“蕳,当作‘莲’,芙蕖实也,以喻女之言信”;《正义》:“莲是荷实,故喻女言信实”。按苟如郑、孔之解,则六朝《子夜歌》之“莲子何能实”、《杨叛儿》之“眠卧抱莲子”等,肇端于是矣。

古乐府中“*檗”、“石阙”、“牛迹”之类,以至《游仙窟》中五嫂、十娘“向果子上作机警”、《云溪友议》卷下《温、裴黜》中歌曲,莫非莲“实”示信“实”之类,音义双关也。冯犹龙所辑《山歌》中,触处皆此例。

“有蒲与蕳”见于《诗经-泽陂》第二章。

按照郑玄《笺》、孔颖达《正义》的注解:

蕳、莲也,指荷花莲蓬里面的莲子。此“蕳”(莲)一词双关,表层意思是指荷花之实,内涵意思是指女子言语之信实。

钱钟书由此指出:

按郑玄、孔颖达的注解,六朝《子夜歌》之“莲子何能实”、《杨叛儿》之“眠卧抱莲子”等,古乐府的一些诗以及《游仙窟》中的一些歌曲,无不是以莲“实”表示信“实”,这种一语双关的修辞,源头是《诗经-泽陂》。

钱钟书的考论,把“风人体”的源头提前了一千四百多年。

此前,钱钟书已数次开创性地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上溯到《三百篇》,这是又一个新成果,突破了前人的局限。

[“风人体”的修辞史]

钱钟书把古人一切“双关借意”的东西都视为“风人体”,并不局限于民歌。他发现“风人体”在经史和后世戏曲中有广泛的存在,于是,将它们一一列举出来,使读者得以在诸多领域中见识“风人体”的演进。

A、经史中的“风人体”

1、《论语八佾》宰我答哀公问社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牌位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此“栗”字乃谐音双关。

2、《礼记昏仪》:“妇见舅姑,执笲枣、栗、腶脩。”郑玄注引何休曰:“妇执腶脩者,取其断断自修饰也”;《白虎通瑞贽》说“枣、栗”曰:“又取其早起战栗自正也。”与说社同一机杼,正亦“双关”之“风人体”也。

——新妇见公婆,提着盛物的竹器,里面装着枣、栗、腶脩。郑玄注引何休的话:“腶脩”也是谐音双关,寓意“断断自修饰”。

枣、栗、腶脩,合起来,意为婚后一定早起,战栗(小心从事),把自己打扮停当。

3、《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裴注引孙盛《杂记》:“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姜维,蜀汉名将,他接到母亲的来信,让他帮忙寻求“当归”;姜维领会了母亲的意思,回信说“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此“当归”,言在寻求药材当归,意在劝令姜维回家。。

4、《吴书太史慈传》:“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太史慈,东汉末年武将,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其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曹操求贤,派人送给太史慈礼物,盒子里装着当归,就是想太史慈归附。

此“当归”即同字异意双关。

5、《世说俭啬》卫展在浔阳,有知旧投之,“都不料理,惟饷王不留行一本,此人得饷便命驾。”

——卫展,两晋大臣,历任尚书郎,迁南阳太守,转江州刺史。晋王司马睿建国,拜廷尉。他在浔阳时,有故旧知交投奔他,他一概不帮助,只是送一斤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中药名。李时珍曰∶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

这些人得到了礼物,就起身走了。李弘范听到这件事,说:“我舅父太刻薄了,竟然役使草木来逐客。”

“王不留行”即同字异意双关。

6、《魏书奚康生传》世宗赐枣、柰、果,面敕曰:“果者,果如朕心;枣者,早遂朕意。”

——果者、枣者,世宗所赐食物,意在传递朕心、朕意。

7、《隋书杨素传》周武帝赐竹策,曰:“朕方欲大相驱策,故用此物赐卿。”

——平定北齐之战,杨素请求率领父亲先前的部下作先锋。武帝答应了他,并且赐给他一条竹鞭,说:“我正要驱使天下,所以把这件东西赐给你。”杨素跟随齐王宇文宪在河阴和齐人交战,因战功被封为清河县子,食邑五百户。一年后武帝又授予杨素司城大夫之职。

此“竹策”,策马之鞭,双关为周武帝欲“驱策”天下。

8、《李浑传》奉熨斗于隋文帝曰:“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

——《隋书》记有李穆让自己的儿子李浑入京,拿了熨斗作为信物给隋文帝,说:“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表示自己不会叛变,估计这只熨斗也有刻度,那些不准确的刻度表示为尺,可以丈量天下的意思,算是一种权杖。隋文帝见到此物,了解了李穆归顺的心意,很高兴。

此“熨斗”,熨衣之具,双关为“熨安”。

9、《南部新书》丁高骈致周宝书:“伏承走马,已及奔牛,今附齑一瓶、葛粉十斤,以充道路所要。”谓其将成齑粉。

——唐朝光启三年,中书令高骈镇守淮海时,蝗虫施虐,天降雨鱼,人死成塚,叛*周宝逃奔毗陵去了,高骈听说后非常高兴,立刻派使者送给周宝一封信,信上说:“听说你驱马将要到达奔牛(“奔牛”堰名,在常州西),现在附带送上一瓶齑盐(姜蒜捣碎加盐制成的酸菜)和十斤葛粉,供你路上之用”。

此“齑粉”亦“双关”,名为食物,实则预示叛*周宝将要成为齑粉。

10、《周礼秋官司寇》:“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面三槐”;郑注:“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六八:“‘槐’、‘怀’声类相近。……《初学记*理》部引《元命包》云:‘槐之言归也,情见归实。’”亦古经籍中“风人体”双关之例。

——以树木之“槐”双关“怀”人。

11、周密《癸辛杂识》记南宋太学除夕,各斋祀神,“用枣子、荔枝、蓼花三果,盖取‘早离了’之谶。”

——用枣子、荔枝、蓼花,双关“早离了”。

12、刘宗周《刘子全书文编》卷五《光禄寺少卿周宁宇先生行状》:“有巡方使者,驻元氏候代。日久,先生以邑小,供应不堪,一日,馈进四果,曰:枣、梨、圆、柿。巡方得之,悟曰:‘岂欲我早离元氏耶?’”

——用“枣、梨、圆、柿”双关“早离元氏”。

13、施闰章《愚山诗集》卷二《枣枣曲》自序,谓海阳有“香枣”,盖取二枣剥叠成,中屑茴香,以蜜渍之,询其始,则商人妇所为寄其夫者,“义取‘早早回乡’云”。

——海阳妇以枣与茴香谐音,望夫“早回”。

14、汪穰卿《庄谐选录》卷八记丁晏在淮安,闻太平*入扬州,欲以“枣子、粟糕、灯笼、鸡子”犒师,谐“早立登基”。均“风人体”也。

——以“枣子、粟糕、灯笼、鸡子”犒劳*队,谐意“早立登基”。

15、《全唐诗》载张揆妻侯氏《绣龟形诗》:“绣作龟形献天子,愿都征客早还乡”,则以“龟”谐音,望夫之“归”,亦唐人不讳龟之证;后世以此“机警”施诸夫妇,便成暴谑矣。

——侯氏在衣服上刺绣“龟形”图案,以“龟”谐音,望夫早“归”。钱钟书诙谐地加了一句,唐人不忌讳乌龟,要是在后世就要闹笑话了。

16、按《坚瓠二集》卷一记无锡旧俗,“凡大试,亲友则赠笔及定胜糕、米粽各一盒,祝曰:‘笔定糕粽!’”;谐“必定高中”也。可与《儿女英雄传》所记“送场”物参观。

——人们赠送笔及定胜糕、米粽给参加科举大考的试子,意在预祝其“必定高中”。

17、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秦风*鸟》云:“诗刺三良从死,而以‘止棘’、‘止桑’、‘止楚’为喻者,‘棘’之言‘急’也,‘桑’之言‘丧’也,‘楚’之言‘痛楚’也。

——公元前年,秦穆公死,殉葬者多达一百七十七人,根据约定,奄息、仲行、针虎三个贤臣随前葬。人们哀悼他们,于是创作了这首挽歌。诗双关以增悲,“棘”谐音“急”,“桑”谐音“丧”,“楚”谐意“痛楚”。

18、古人用物,多取名于音近,如‘松’之言‘容’,‘柏’之言‘迫’,‘栗’之言‘战栗’,‘桐’之言‘痛’,‘竹’之言‘蹙’,‘蓍’之言‘耆’,皆此类也。”

——列举古人用物来借意双关,绝大多数是利用音近的情况。

19、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左传》:‘女贽不过榛、栗、枣、脩’;《正义》曰:‘先儒以为栗取其战栗,枣取其早起,脩取其自脩也’;《疏》释云:‘惟榛无说。盖以榛声近虔,取其虔于事也。’按司马相如《吊二世赋》:”汨淢靸以永游兮,注平臯之广衍。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衍’、平声,‘榛’、渠年切,与疏意合。”

——古时女子谒见人时所送的礼物无非是“榛、栗、枣、脩”,均为谐音借意,榛借意为虔敬,栗借意为战栗,枣借意为早起,脩借意为自修。

20、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绍圣中,蔡京馆辽使李俨……颇久。一日,俨方饮,忽持盘中杏曰:‘来未花开,如今多幸。’蔡举梨谓之曰:‘去虽叶落,未可轻离。’”

——李俨持“杏”言“幸”,蔡京举“梨”说“离”,谐音双关。

21、岳珂《桯史》卷二:“太学列斋匾榜,至除夕,必相率祭之,……祝词惟祈速化而已。……爵中有数鸭脚,每献则以酒沃之,谓‘侥幸’”;盖“鸭脚”即银杏,谐音“浇杏”也。

——银杏别名鸭脚,以其形似,以酒洒在鸭脚(银杏)上,即“浇杏”,谐音为“侥幸”。

22、尚有不向果实、而向鳞介上“作机警”者,如朱弁《曲洧旧闻》:“刘逵……奉使三韩,道过余杭。时蒋颖叔为太守,……取金色鳅一条与龟献于逵,以致‘今秋归’之意。”此亦如唐张揆妻愿“征客早还”而“绣龟形献天子”矣。

——蒋太守赠送一条金色鳅和一只龟给刘逵,谐音双关,借意为请他“今秋归”。

综上所述,钱钟书一句话作结:盖以物名“作机警”,屡著于经、史。

古人每每将不便直说的事情,转而托物寄意,和用语言进行“双关借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钱钟书称为“作机警”,这种情况在经书、史典籍中屡见不鲜。

钱钟书又说:观宰我释栗、诗人赋莲、《昏仪》妇执其所从来远在《子夜》、《读曲》之前矣。

比较而言,经书、史籍中的“风人体”远在民歌乐府“风人体”之前,强调二者有渊源关系,当时民俗双关是民歌双关的土壤和来源。

B、后世戏曲小说中“风人体”

后世戏曲小说中尤多,如

1、《百花亭》第三折王焕唱:“这枣子要你早聚会,这梨条休着俺抛离,这柿饼要你事事都完备,这嘉庆[子]这场嘉乐喜,荔枝离也全在你,圆眼圆也全在你。”

——“枣子”、“梨条”、“柿饼”、“嘉庆子”、“荔枝”、“圆眼”,皆“双关”语。

2、《儿女英雄传》三四回:“亲友来送场,又送来状元糕、太史饼、枣儿、桂圆等物,无非预取高中占元之兆。”枣谐早,桂圆谐贵元。

——“枣”、“桂圆”为“双关”,预祝考生“高中占元”,即夺魁。

3、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刘琮设宴延刘备,伏刀斧手,刘琦举席上果子作机警,示意于备曰:“叔父,你看这桌上好枣、好桃、好梨也!”双关“早逃离”。

——刘琦说“好枣、好桃、好梨”是双关语,叫刘备“早逃离”。

二、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硕大且俨.”《传》:“‘卷’、好貌:‘俨’、矜庄貌。”按《太平御览》卷三六八引《韩诗》作“硕大且(女酓)”,薛君曰:“‘(女酓)’、重颐也”。“硕大”得“重颐”而更亲切着实。《大招》之状美人曰:“丰肉微骨,调以娱只。”再曰:“丰肉微骨,体便娟只”;复曰:“曾颊倚耳。”王逸注:“曾,重也。”《诗》之言“(女酓)”,正如《楚辞》之言“曾颊”。

[增订三]《全汉文》卷二二司马相如《美人赋》亦云“弱骨丰肌”,即《楚辞》之“丰肉微骨”。

唐宋画仕女及唐墓中女俑皆曾颊重颐,丰硕如《诗》、《骚》所云。刘过《浣溪纱》云:“骨细肌丰周昉画,肉多韵胜子瞻书,琵琶弦索尚能无?”徐渭《青藤书屋文集》卷十三《眼儿媚》,云:“粉肥雪重,燕赵秦娥。”古人审美嗜尚,此数语可以包举。叔本华所谓首贵肉丰肌满也;当世德国大家小说中尚持此论。参观董迪《广川画跋》卷六《书伯时藏周昉画》、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六论周昉画、王世懋《王奉常集》文部卷五《李郡画六十美人跋》、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卷一0九《跋仇英汉宫春晓卷》。

《泽陂》是一首水泽边女子思念一位小伙子的情歌。“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硕大且俨。”大块头,双下巴,庄重貌美,是对男子汉形象的赞美。

钱钟书以下的引证和论述却是写女子之美的——

楚辞《大招》之“丰肉微骨,调以娱只。”再曰:“丰肉微骨,体便娟只”;复曰:“曾颊倚耳。”;司马相如《美人赋》亦云“弱骨丰肌”;唐宋画仕女及唐墓中女俑皆曾颊重颐;刘过《浣溪纱》云:“骨细肌丰周昉画,肉多韵胜子瞻书,琵琶弦索尚能无?”;徐渭《青藤书屋文集》卷十三《眼儿媚》,云:“粉肥雪重,燕赵秦娥。”

钱钟书这里是把《泽陂》中描写美男的诗句和描写美女的诗句进行对比呢?还是把描写美男的诗句和描写美女的诗句混为一谈呢?暂且存疑。

二〇二一年一月二十二日

附录:《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四十五则

四五泽陂

“有蒲与蕳”;《笺》:“蕳,当作‘莲’,芙蕖实也,以喻女之言信”;《正义》:“莲是荷实,故喻女言信实”。按苟如郑、孔之解,则六朝《子夜歌》之“莲子何能实”、《杨叛儿》之“眠卧抱莲子”等,肇端于是矣。古乐府中“*檗”、“石阙”、“牛迹”之类,以至《游仙窟》中五嫂、十娘“向果子上作机警”、《云溪友议》卷下《温、裴黜》中歌曲,莫非莲“实”示信“实”之类,音义双关也。冯犹龙所辑《山歌》中,触处皆此例。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六考论乐府诗“引喻”,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四考论“双关两意诗”,翟灏《通俗编》卷三八考论“风人体”借喻,均未溯《三百篇》。《论语八佾》宰我答哀公问社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孔安国注斥其“妄为之说”;刘宝楠《正义》:“何休《公羊注》又云:‘松犹容也,想见其容貌而事之;……柏犹迫也,亲而不远;……栗犹战栗,谠敬貌。……’皆本此文而附会之。”《礼记昏仪》:“妇见舅姑,执笲枣。栗、腶脩。”郑玄注引何休曰:“妇执腶脩者,取其断断自修饰也”;《白虎通瑞贽》说“枣、栗”曰:“又取其早起战栗自正也。”与说社同一机杼,正亦“双关”之“风人体”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裴注引孙盛《杂记》:“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又《吴书太史慈传》:“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世说俭啬》卫展在浔阳,有知旧投之,“都不料理,惟饷王不留行一本,此人得饷便命驾。”《魏书奚康生传》世宗赐枣、柰、果,面敕曰:“果者,果如朕心;枣者,早遂朕意。”《隋书杨素传》周武帝赐竹策,曰:“朕方欲大相驱策,故用此物赐卿。”又《李浑传》奉熨斗于隋文帝曰:“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南部新书》丁高骈致周宝书:“伏承走马,已及奔牛,今附齑一瓶、葛粉十斤,以充道路所要。”谓其将成齑粉。盖以物名“作机警”,屡著于经、史。

后世戏曲小说中尤多,如《百花亭》第三折王焕唱:“这枣子要你早聚会,这梨条休着俺抛离,这柿饼要你事事都完备,这嘉庆[子]这场嘉乐喜,荔枝离也全在你,圆眼圆也全在你。”《儿女英雄传》三四回:“亲友来送场,又送来状元糕、太史饼、枣儿、桂圆等物,无非预取高中占元之兆。”枣谐早,桂圆谐贵元。观宰我释栗、诗人赋莲、《昏仪》妇执其所从来远在《子夜》、《读曲》之前矣。

[增订一]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刘琮设宴延刘备,伏刀斧手,刘琦举席上果子作机警,示意于备曰:“叔父,你看这桌上好枣、好桃、好梨也!”双关“早逃离”。与王焕之以枣为“早聚会”、梨为“休抛离”,寓旨适反。亦如象征之顺解逆解、譬喻之同边异柄,可供比勘也。

[增订三]《周礼秋官司寇》:“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面三槐”;郑注:“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六八:“‘槐’、‘怀’声类相近。……《初学记*理》部引《元命包》云:‘槐之言归也,情见归实。’”亦古经籍中“风人体”双关之例。自《礼记》以还,“枣”、“早”双关之例最多。周密《癸辛杂识》记南宋太学除夕,各斋祀神,“用枣子、荔枝、蓼花三果,盖取‘早离了’之谶。”刘宗周《刘子全书文编》卷五《光禄寺少卿周宁宇先生行状》:“有巡方使者,驻元氏候代。日久,先生以邑小,供应不堪,一日,馈进四果,曰:枣、梨、圆、柿。巡方得之,悟曰:‘岂欲我早离元氏耶?’”施闰章《愚山诗集》卷二《枣枣曲》自序,谓海阳有“香枣”,盖取二枣剥叠成,中屑茴香,以蜜渍之,询其始,则商人妇所为寄其夫者,“义取‘早早回乡’云”。汪穰卿《庄谐选录》卷八记丁晏在淮安,闻太平*入扬州,欲以“枣子、粟糕、灯笼、鸡子”犒师,谐“早立登基”。均“风人体”也。海阳妇以枣与茴香谐音,望夫“早回”。《全唐诗》载张揆妻侯氏《绣龟形诗》:“绣作龟形献天子,愿都征客早还乡”,则以“龟”谐音,望夫之“归”,亦唐人不讳龟之证;后世以此“机警”施诸夫妇,便成暴谑矣。又按《坚瓠二集》卷一记无锡旧俗,“凡大试,亲友则赠笔及定胜糕、米粽各一盒,祝曰:‘笔定糕粽!’”;谐“必定高中”也。可与《儿女英雄传》所记“送场”物参观。

《增订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秦风*鸟》云:“诗刺三娘从死,而以‘止棘’、‘止桑’、‘止楚’为喻者,‘棘’之言‘急’也,‘桑’之言‘丧’也,‘楚’之言‘痛楚’也。古人用物,多取名于音近,如‘松’之言‘容’,‘柏’之言‘迫’,‘栗’之言‘战栗’,‘桐’之言‘痛’,‘竹’之言‘蹙’,‘蓍’之言‘耆’,皆此类也。”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左传》:‘女贽不过榛、栗、枣、脩’;《正义》曰:‘先儒以为栗取其战栗,枣取其早起,脩取其自脩也’;《疏》释云:‘惟榛无说。盖以榛声近虔,取其虔于事也。’按司马相如《吊二世赋》:”汨淢靸以永游兮,注平臯之广衍。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衍’、平声,‘榛’、渠年切,与疏意合。”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绍圣中,蔡京馆辽使李俨……颇久。一日,俨方饮,忽持盘中杏曰:‘来未花开,如今多幸。’蔡举梨谓之曰:‘去虽叶落,未可轻离。’”岳珂《桯史》卷二:“太学列斋匾榜,至除夕,必相率祭之,……祝词惟祈速化而已。……爵中有数鸭脚,每献则以酒沃之,谓‘侥幸’”;盖“鸭脚”即银杏,谐音“浇杏”也。尚有不向果实、而向鳞介上“作机警”者,如朱弁《曲洧旧闻》:“刘逵……奉使三韩,道过余杭。时蒋颖叔为太守,……取金色鳅一条与龟献于逵,以致‘今秋归’之意。”此亦如唐张揆妻愿“征客早还”而“绣龟形献天子”矣。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硕大且俨.”《传》:“‘卷’、好貌:‘俨’、矜庄貌。”按《太平御览》卷三六八引《韩诗》作“硕大且(女酓)”,薛君曰:“‘(女酓)’、重颐也”。“硕大”得“重颐”而更亲切着实。《大招》之状美人曰:“丰肉微骨,调以娱只。”再曰:“丰肉微骨,体便娟只”;复曰:“曾颊倚耳。”王逸注:“曾,重也。”《诗》之言“(女酓)”,正如《楚辞》之言“曾颊”。

[增订三]《全汉文》卷二二司马相如《美人赋》亦云“弱骨丰肌”,即《楚辞》之“丰肉微骨”。

唐宋画仕女及唐墓中女俑皆曾颊重颐,丰硕如《诗》、《骚》所云。刘过《浣溪纱》云:“骨细肌丰周昉画,肉多韵胜子瞻书,琵琶弦索尚能无?”徐渭《青藤书屋文集》卷十三《眼儿媚》,云:“粉肥雪重,燕赵秦娥。”古人审美嗜尚,此数语可以包举。叔本华所谓首贵肉丰肌满也;当世德国大家小说中尚持此论。参观董迪《广川画跋》卷六《书伯时藏周昉画》、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六论周防画、王世懋《王奉常集》文部卷五《李郡画六十美人跋》、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卷一0九《跋仇英汉宫春晓卷》。

1
查看完整版本: 钱钟书论风人体古人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