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家的宣传,国外的洋节逐渐深入老百姓心中,就连“双十一,”都快吆喝成了一种传统节日了,实在让人看不过眼。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真是得普及一下了。从国家级别的庆典到老百姓过日子的犄角旮旯,早就传承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老祖宗的节日,绝大部分是农历,民国之后,才用了公历,所以这里说的绝大部分都是农历,别傻傻地拎不清。
“一”这个数字相当有魅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这个“一”,就没有全世界。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都记忆尤深。父母每年把我们的出生纪念着,就有了我们每年的生日。
古人也不例外,把一年的第一天,作为春节。把一年里第一次月圆,视为元宵节。并对数字的叠加情有独钟。一月一过春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最早的情人节),四月四清明节(公历),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半年节,七月七乞巧节,八月八赶秋节,九月九重阳节。九在古代为最大数字,万事不过九,九九归一。
春节,大年初一头一天,中国人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节日,啥时候有的呢,殷商那年!一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盼个好兆头。扫尘,贴对联,窗花年画,鞭炮年糕,互相拜年,大人忙活,小孩闹腾,十分热闹。
关键的关键,大人不用下地干活,孩子不用勤学苦读,一家人穿新衣戴新帽,吃香喝辣,看着各种娱乐节目,乐乐呵呵欢欢喜喜过大年。
元宵节,新年的第一个月圆夜,这一夜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之夜。东汉明帝信佛,佛教里有个正月十五点灯敬佛,于是不管皇家贵族还是平头百姓,都参与其中,就有了元宵节。唐朝时,佛教盛行,此节更为隆盛。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古代那些平时三步不出闺门的女子,一年之中也就这个节,可以自由玩乐,顺便寻个如意郎君。
很多祸事都在这个节里,甄士隐的闺女英莲是看花灯丢的,梁山众人也是好日子过够了,上元夜闹东京。这人一嘚瑟跟猪一叫唤一样,准没好事,结果搞得徽宗大怒,加速灭亡。最近风头正火的《长安十二时辰》,这个故事的大背景怎么能少了上元夜。
二月二,龙抬头。古人厉害啊。到了这一天,沉闷了一冬的天,突然有了轰隆隆的雷声,不得不服。有时候恰好当天,最多不过二三天光景。二月二,老天爷开始打雷了。这时大地回春,蛇、蚯蚓等冬眠动物苏醒,从这天起,雨水逐渐丰沛,俗语“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炒糖豆,相传是有一条玉龙心疼百姓,违反天命下了雨。玉帝说“金豆开花”可赦免,然后就有了爆米花,炒糖豆这事。
老百姓有个“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大部分人都等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理发。这事要追溯到当年清*入关,推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发型,江南士子纷纷抗争,民间出现“正月不剃头”说法,表达对明朝的思念,谓之“思旧”。最后,演变成了“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这句话里面,更多的是一种坚贞不屈的精神。
三月三,上巳节,最老的情人节。后来随着传统的礼教,没有了。这一天才是青年男女热情奔放,四处踏青的日子。“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也要大胆表露自我的节日。元宵节就那么一晚上,乞巧节,女同志也不是能出庭院。所以,这个节,消失的有点太礼教。
清明,祭祀的重要节日,这天要回乡扫墓祭祀祖先。汪曾祺有篇文记录的是,清明时节,他们家族人会提前一天出发,坐船祭祖,一个本家在船上吃喝玩乐,十分热闹。这里的老祖宗相当智慧,怕以后儿孙没出息,不能来祭奠他们,专门留下的几亩地用来作为祭祀开销,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期盼着这个祭祖。
清明也是踏青节,爬山,林间野炊,植树,放风筝。其中放风筝是清明节里重要活动,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去晦气,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风筝上,把它放上天,然后剪断线,这样晦气可以离自己远去。
五月五,端午节。最早是祛病防疫的节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天投入汨罗江殉国,便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江浙地区是吃五*。*鳝、*鱼、咸鸭蛋*和雄*酒。《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娘子就是这个节里,饮了雄*酒,吓昏了许仙。很多人家还会在自家门楣或者堂中央挂上菖蒲和艾草。其他大有好处,五月五之后,蚊虫肆虐,艾草可以驱蚊,菖蒲是味中药,可以提神杀菌。
六月六,没有比较固定的节日,地方不一样,节日亦不同。宋真宗赵恒,没错,就是打了胜仗,又同辽国签订耻辱协议的那位。说在六月六这天,上天赐予了天书,所以这天为“天贶节”,并在泰山修建了天贶殿。可能太白入梦的书读多了,所以想了这一出。但天贶殿作为岱庙的主要部分,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留给了后人。
六月六,民间还有一个说法是姑姑节,春秋战国晋国的故事,就是嫁出去的女儿这天要回娘家。六月六这天也是入伏第一天,也是很多地方“伏羊节”的开始,入了伏,吃羊肉,有个说法是“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又好吃又治病,何其美哉。
七月七,乞巧节,跟现在说的情人节还两码事,是女儿节。这一天女同志对着织女星祈求智巧,穿针乞巧,让自己多项才艺的节日。只因为有了牛郎织女星,有了诗人那才美不外现,借助于这个天象寄相思。“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引得后人无数遐想。这个节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都有,好在没让其他国家领先,年,我国第一批列入为“非物质遗产名录”。
其实七月初七,只是半个情人节,待字闺中的女同志,只能待在自家庭院里,穿针引线,乞个心灵手巧。还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真正的情人节是正月十五,放风似的,花枝招展的,出去玩耍。要不那能有浪子燕青会李师师的机会。
八月初八,很奇怪,竟然没有汉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有个唢呐节,其他地方有赶秋节,意思是过了八月八,就要忙秋收了。神话故事里,那就是八月八是瑶池的蟠桃大会。也可能离着八月十五中秋节近,所以八月里的节日就放在中秋节里了。模糊记起朱元璋的名字叫朱重八,一查这个名字还不是因为他八月初八的生日,而是他出生时,父母的岁数加起来正好八十八岁,所以叫朱重八。
八月十五,中秋节。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由有孟、仲、季组成,所以又称之为仲秋。这天晚上的月亮是一年里最圆最亮的,如玉盘。古时候,不但路不好走,交通工具也不行。出门在外,车马劳顿不说,刮风下雨,生病遇险,都是平常事,还会时不时的有个“此路是我开”的强盗蹦出来,相当不容易。所以古人,这个节的意义非凡,在家的人希望团聚,在外的游子也更容易思乡。
沿袭下来,中秋节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这一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明月,体味着亲人的温情和人生的美好。《红楼梦》里过个中秋节,要提前准备一个月光景,偌大的贾府,王熙凤手头都有点紧了,不可谓不隆重。
随着经济的发达和交通的便捷,聚会成为等闲视之,但到了中秋节这天,出门在外的人,还是力所能及的抽出时间,跟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有着童年的记忆,也是习俗的传承。
九月九,重阳节。数字最大的“九九”,寓意着长寿吉祥,所以也称为老人节,后来延伸到敬老节。重阳这天,秋高气爽,天朗气清,登高望远,满眼收获,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大好日子。
古人这个日子,插着茱萸,带着菊花酒,爬到山顶上,赏菊花,以求长寿。正是蟹肥时节,江南士子持螯吃酒,对花吟诗,相当小资。茱萸跟菊花的别名更有味道,茱萸叫“辟邪翁”,菊花叫“延寿客”,这两位都是重阳节的代言人。
很多节随着时间被后人把意义延伸了,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现在缺!第一个就是七月七,乞巧节成了现在的情人节。中国传统文化制约着男女关系,一说男女关系,觉得有点左门旁道的感觉。原来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作为最早的情人节,硬生生的在被封建文化给取消了。可能觉得常年压制会爆发,就允许有一天,元宵节里出来溜达溜达,透透气。但也是节日的附属品,元宵节看灯会才是主要的。
另外一个就是重阳节,这是登高望远,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了自身健康长寿的节。这个节日一般同龄人一起,年龄大的跟年龄大的,年轻的跟年轻的,孩子玩孩子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是自己的同龄人,兄弟。年龄差距大了,容易产生伤感。现在成了敬老节。古代的二十四孝,传统的三纲五常,三节两寿啊等,孝道这事根本不需要这个节日来表现,表现在日里行间。
腊月初八,腊八粥,这一天煮上一大锅腊八粥,表达对祖先、神灵、天地的感谢。北方有些地方吃腊八面,初七把面条准备好,初八一大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面。还有地方更奇特,吃腊八冰。腊月初七这天,水放在盆里,冷冻成冰,第二天敲碎食用,能保证吃冰的人,在接下来一年里肠胃不生病。
腊月二十三,传统的过小年,过了小年,预示着开始忙年。这一天是纪念灶王爷,对吃熟食的“先灶者”进行纪念。这一天,要吃糖瓜。粘住小孩嘴,以免他们在春节里乱说话。二是吃了这种糖果,小孩能健健康康。
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年三十晚上。这一天,北方吃水饺,南方做年糕。饭桌上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有一道甜食,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多少要喝点酒,增加节日气氛。这天的饭可以慢慢吃,慢慢喝,边吃边喝来守岁。
一是表达对过去一年时光的珍惜,二是青年人为长辈求健康长寿。有些地方,这天还要祭拜祖先,接回家一起过年。直到此时,旧的一年才算完结,新的一年“年味”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