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端午民俗多种多样
TUhjnbcbe - 2023/6/17 20:55:00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liangssw.com/bozhu/11430.html

作者:卢忠仁(教授)

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有传统民间节日多个,其中大的节日有10个,十个大节中最大的又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端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之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端午”,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端,初也。俗称重五日,与夏至同。”唐代韩鄂的《岁华纪丽》云:“月号正阳,时惟端午。”

在中国,有30多个民族都过端午节。同时端午节还传播到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诸国。年开始,“端午节”已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年10月,端午节又被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端午节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民俗众多、活动多样、内容丰富的“端午文化”,真乃是千姿百态、五彩纷呈。有一首民谣说道:“粽子香,香厨忙。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大致说出了端阳的气候和风俗。

有人用“五”字,概括端午民俗。如端午食用“五*”(即食:*鱼、*鳝、*瓜、吃蛋*、*豆芽);插“五瑞”(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佩戴“五色”(红、*、蓝、白、黑);缠绕“五丝”(五色:青、赤、*、白、黑,五色象征“五行”);驱除“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还有挂五毒图(古人认为五毒可以用来治病,所以挂五毒图。)……也大致说出了端午的民俗。

端午节的民俗,具体说包括:祭祀、诗会、娱乐、游戏、体育、卫生、饮食、……多年的端午传统,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端午文化,其文化内涵大致包含:孝亲敬祖的报本观念;避疫祈福的价值取向;忠君节义的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下面仅对端午节民俗作点初浅说明。

一、端午节之名称及起源。

端午名称很多,约有20多个别名,这些名称有的与端午的起源有关、有的与其民俗有关、有的与其活动有关、有的与重要历史人物有关,……。

端午的名称及别名:端五、重五、重午、端阳、龙日、夏节、五月节、午日节、天中节、天长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女娲节、龙舟节(又名龙船节)、粽子节(又名粽包节、解粽节)、沐浴节、沐兰节、地祗节、菖节、蒲节、艾节、地腊节、……端午这众多名称,都与端午的众多民俗活动及宗教有关。

记录端午节名称及由来的作者和书籍很多,如: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云:“五月五日天中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端午为天中节。”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清代钱元龙撰写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句解》云:“端午是为蒲节。”。道教有“五腊节”即:天腊、地腊、道德腊、民岁腊、五侯腊。五月初五是五斋祭日之一的“地腊”节。

端午节的20多种别名中,其中最有文化内涵和美学韵味的是“诗人节”、“龙舟节”“粽子节”。这当然与屈原有关,屈原留下《离骚》等25篇辉耀华夏的楚辞,被人称之为“中国诗祖”所以人们叫端午节为“诗人节”。而“龙舟节”、“粽子节”也为屈原所设。

▲屈原《离骚》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大致有十多种说法,如:1、起源于纪念夏禹说。2、起源于三代夏至节说。3、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4、起源于恶月恶日驱邪避灾说。5、起源于纪念伍子胥说。6、起源于纪念勾践说。7、起源于纪念吴王夫差说。8、起源于纪念屈原说。9、起源于纪念白蛇娘娘说。10、起源于纪念曹娥说……

在端午众多的起源说中,流传最多、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文秀(唐)诗《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千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上面提到,端午别名中的“诗人节”、“赛诗会”、“龙舟节”、“粽子节”等都与伟大的诗人屈原有关。这是因为,在2千多年中,屈原的爱国精神和辉煌楚辞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

屈原精神已成为端午节的“节魂”。屈原,名平,字灵均,公元前年生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北岸的秭归县屈原乡乐平里。屈原青年时期来到楚国首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历辅佐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朝,后受谗言被流放沅、湘。夏历公元前年五月五日在汨罗江边“一跃冲向万里涛”(毛泽东《屈原》),沉江而死,以身殉国、以身殉志,即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壮乐章,宋代追封屈原为“清烈公”。

屈原留下《离骚》等25篇“与日月齐光”的楚辞。有表现爱民哀民、慈悲众生、怜悯百姓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有表现追求知识、求索不懈、矢志不移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表现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节操坚贞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忠君爱民、身殉祖国;屈原人格清洁、信仰崇高;屈原精神博大、情感深厚;屈原才华横溢、光照日月;……

▲祈福

二、端午祭祀、驱邪与祈福活动。

端午祭祀、驱邪与祈福活动很多,大致说来有:祭祀神灵活动;祭祀祖先活动;驱邪祛毒禳灾活动;祈福趋吉活动。贴神荼、郁垒、钟馗像活动,(目的是打鬼除祟、镇宅驱邪)。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发展,过去端午节中有不少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渐行渐远,甚至已湮没不闻,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与时代相协调的新形式的活动。

1、祭祀活动。端午祭祀与清明节祭祀相似,是人们在庙堂、寺观、坟茔、祠堂、山野、家中进行的祭祀活动。形式有祭拜、烧冥钱、献花圈、供献食品、瓜果、酹酒……,以祭奠祖宗、怀念先人。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感念祖先的感恩意识和赓续血脉、传承文化的民族意识。

▲驱邪

2、驱邪、祛毒、禳灾活动。端午还有众多形式的驱邪、祛毒、禳灾活动。这些活动往往又与卫生活动相联系。东汉应劭《风俗通》又名《风俗通义》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又如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云:“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为门户饰,以止恶气。”晋代葛洪《抱朴子》曰:“或问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穰毒气。”端午节中的驱邪避鬼活动很多,如挂艾叶、烧艾草、悬菖蒲、悬艾虎、悬钟馗像、占验、涂臂、配饰百索、挂符箓、贴赤符、挂五毒图等。

3、多种祈祷、祈福、活动。如:求神、求雨、求子、求财……多种祈福祝愿活动,如佩戴“长命缕”也叫“五色缕”以祈求延年益寿。《风俗通》云:“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

4、相互问候、祝福活动。与春节一样,家人、亲友相互问候平安、祝福健康长寿。唐代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诗云“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袂映体鲜。……”此诗描写了端午期间男女老少佩戴彩缕、相互祝福的情景,形象生动。

三、端午节的体育活动。

▲蹴鞠(宋)

端午时值初夏,是一个鸟语花香的美好时节。“酒醉牡丹,火烧芍药”,说明端午是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节,当然也就是一个游玩和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时节。端午体育活动众多,如:登山、踏青、赛龙舟、龙船舞、桡工舞、划龙舟(包括旱龙舟)、击球、斗力、摔跤、抢水、抢鸭子、抢彩球、荡秋千、跳板、射柳、踏柳、踏石、射圃、采花、打李子、插菖蒲、插艾草、插桃枝、插柳枝、插菖蒲、……这些活动有质朴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的生活情趣。

端午节又名“龙舟节”,端午的体育活动以“赛龙舟”、“竞渡”最为有名,所以这里重点说“龙舟竞渡”。竞渡又叫“赛龙舟”,其仪式为:祭祀屈原,鼓乐齐鸣,红绸系龙、开光祭龙、龙头叩祭,宣读祭文,三牲奉供、抬龙接龙、龙船下水、竞赛龙船、归舟靠岸、送神谢江、……等等。竞渡活动以屈原故乡湖北秭归和屈原沉江之地湖南汨罗最为盛行和盛大。

南北朝梁代的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是日竞渡。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说明“竞渡”活动来自屈原沉江。魏征等编《隋书.志卷26《地理》下》云:“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

唐代诗人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即今举辑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意。”唐代学士刘鼎卿《隋唐嘉话》云:“五月五日为竞渡戏,自襄州以南,所向相传云,屈原初沉江之日,其乡人乘舟求之,意急而争前,后因此为戏。”

▲龙舟竞渡

明代杨嗣昌《武陵竞渡略》云:“竞渡事,本招屈,实始于沅湘之间。”清代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卷5《山塘竞渡》中写竞渡盛况:“水珠飞溅,鼓乐杂奏,画桡鳞次,聚观漫衍,彩旗飐空,锦标悬竿,波起龙跃,云摇风举,往来倏忽,粲如霞锦。”这几段话不仅将竞渡与屈原的关系讲得十分清楚,而且把竞渡的场面、气势和氛围说的活灵活现。龙舟竞渡在《旧唐书.杜亚传》、《新五代史.萧结传》、《会稽志》、宋代吴自牧《梦梁录》……等书中都有记载。

“龙舟竞渡”活动体现了尊敬前贤、热爱国家的爱国情怀;体现了缅怀屈原、赓续文化的中华传统;体现了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和而不同、团结协作的集体理念;……。

年5月16日,国家体委将“龙舟竞渡”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年6月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市成立。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龙舟竞渡”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端午节的卫生活动。

端午时节,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转换之时,多雨潮湿,瘴气上升,毒虫繁衍,百病滋生。所以五月俗称“恶月”、“毒月”、“百毒月”;五日称“恶日”、“毒日”;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这时节人们最容易生病。所谓“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是也。所谓“杏子*,大夫忙”是也。(杏子*时在端午前后,这时病人增多。)

▲蓄兰为沐浴

正因为如此,所以端午节要大搞卫生,以除虫害,怯病症,蠲毒气、驱瘟疫。所以中国的端午节也叫“卫生节”。端午的卫生活动主要是大扫除、浴兰、采药等活动。

端午又叫“浴兰节”、“沐浴节”,端午洗浴也叫“洗百病”。洗浴最主要是“浴兰”(“浴兰”,即用放入兰草的水沐浴。)《礼记.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云:“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节’。”也有用其它草药放入水中沐浴的,如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录北宋温革撰写的《琐碎录》的话:“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糅水因浴。”

▲端午食药

端午节中的卫生活动其次是采药、采术、蓄药、悬艾、插蒲、……战国时期的《礼记.大戴礼.夏小正》(最早的历书)云:“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悬艾叶、菖蒲和大蒜,为“端午三友”。俗话说:“清明食叶,端午食药。”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南北朝的宗懔《荆楚岁时记》都有关于端午节民俗采药的记载。中国民间俗语也有:“五月端午草,百样都是药。”“端午节前都是草,端午来到都是药”之说。

所以端午节这天人们要上山采集艾叶、菖蒲、地椒、野茶、匾蓄、刺蓟、马齿苋、苣荬(音mai)、蒲公英、鱼腥草、车前草、淡竹叶、金银花、水杨柳、天泡草、鸡肠草、凤尾草、夏枯草、绣花针、倒吊*、苦瓜叶、苍术、白芷、六月雪、白毛藤、七叶*、荆棘……总之,古书中端午“采百草为药”、“采药疗百病”的说法比比皆是。端午节中的这些采药、沐浴等卫生活动,其目的在于消病毒、除恶气、祛瘟疫、驱灾殃、保健康。

▲端午饮雄*酒

明代谢肇淛(音zhe)《五杂俎》载:“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酒饮之。”端午饮雄*酒、菖蒲酒,也包含有卫生的内容。(“雄*酒”,用雄*和酒泡制的一种酒。雄*是硫化四砷的俗称,含毒,有解毒杀虫蛇、燥湿祛痰、截疟治疮等等作用,所以人们端午要饮雄*酒。

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卷20云:“五月初五午时,饮雄*酒可避毒驱瘟。”俗语也说:“饮了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还饮“菖蒲酒”。(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长在水边和沼泽地。)“菖蒲酒”,以菖蒲为药料,加白酒或*酒泡制而成。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李时珍的话把菖蒲酒的作用以及人们饮菖蒲酒的原因都说得非常清楚。《道藏经.菖蒲经》说得很神乎:“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秦代吕不韦《吕氏春秋》、汉代的《本草经》、汉代《春秋运斗枢》、《梁书》……等书对菖蒲都有书写。

五、端午饮食品种众多。

▲食“五*”

端午饮食的内容、形式、品种都很多。如吃的食品有:粽子、鸡蛋、绿豆糕、煎堆、薄饼、面扇子、香果子、白团、青团、紫苏、“五*”(即食用:*鱼、*鳝、*瓜、吃蛋*、*豆芽)。饮酒主要是喝菖蒲酒、雄*酒,也有饮白酒、*酒、果酒的。另外过去还有烹骛、枭羹、葅龟(“葅”zu,同菹,义:腌。)(这些杀野生动物习俗,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现在禁止了。)

与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端午节的最主要的食品是粽子。端午节又叫“粽子节”,端午节的饮食最著名的当然是吃粽子了。晋代已确定粽子为端午食品。粽子节大概在南北朝确定。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大概是端午包粽子的起源。

▲粽子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中对粽子的由来、名称、形状等描述得比较详细:“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有一首流传多年的《粽子歌》,谜语一样写粽子很形象:“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清代还真有粽子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欲尝其中味,解带脱衣裳。”

中国端午的粽子可谓品种、形状、食材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用米主要有两种即:糯米(“白莹如玉”)、黍米(*黏米,*黏米裹红枣粽美其名曰“*金裹玛瑙”),外包用叶有:竹叶、菰叶、茭叶、蕉叶、苇叶。类型主要有果粽、糖粽、肉粽、杂粽几类。形状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粽内食材有栆、莲蓉、蛋*、豆沙、火腿、虾仁、松子、板栗、冬菇、胡桃、杨梅、果脯、……。荤素兼有,甜咸俱备。端午节“吃”的东西除了粽子外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此处不多论及。

六、端午娱乐游戏。

端午节游戏活动也很多,如射柳、射圃、斗草、挂榴花、挂葵花、挂端午瑾、挂端阳花、挂石榴花、挂山丹、挂栀子花、挂佩香囊、挂香袋、戴香包(香包形状有:金鱼、小白兔、小老虎、小猫、桃子、葫芦、金瓜、……)解粽、斗草、……这些活动有质朴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的生活情趣。

▲清·绮春园射柳图(局部)

端午游戏众多,不能细说,这里只简单说说有趣的“解粽”和“斗草”(斗百草)。

“解粽”(人们共同吃粽子时揭开粽叶,以粽叶长短定名次,解下的粽叶最长者获胜。然后依次定余下的名次。是一种游戏,故又叫端午节为“解粽节”。陆游有诗《乙丑重五》:“盘中共解靑菰粽,哀其犹簪艾一枝。”陆游又在《初夏》中写道:“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都是描写的端午解粽游戏。

“斗草”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有所谓“文斗”、“武斗”两种斗法。大多数人采取“文斗”。)斗草是人们采集众多花草,聚集在一起。一人先拿出一种,报上名称,然后另一人也拿出一种花草,也报上名称。如甲拿出美人蕉,报:“美人蕉”;乙拿出君子兰,报:“君子兰”。甲拿出狗尾草,报:“狗尾草”;乙拿出鸡冠花,报:“鸡冠花”。……一直斗下去,最后是谁还有花草,谁就是赢家;谁用尽了花草,谁就是输家。所以斗草者要采集很多花草。

▲斗草

斗草中报花草名不仅要有花草的多种知识,还要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如《红楼梦》香菱和几个姑娘在一起玩斗草,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豆官说:我有“姐妹花”,香菱说:我有“夫妻蕙”。豆官不服气,说: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夫妻蕙”。香菱说:“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蕙’。上下结花为‘兄弟蕙’,并头结花叫‘夫妻蕙’。”豆官无语。众姑娘斗草斗得难分难解,情趣盎然。

又如清代作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写一个叫紫芝的姑娘与众姐妹斗草。紫芝姑娘说“斗草之戏”是“闺阁一件韵事。”又说:“古人有对名对,对得最好:‘风吹不响铃儿草;雨打无声鼓子花’。”在这里,姑娘们斗草说名联,情趣文雅,这一群姑娘简直就是在作对联了。本来斗草中互相斗的草名,就有很浓的对偶韵味,这里干脆说出对联,雅趣盎然。端午节的“斗草”和“赛诗会”、“曲水流觞”等一样,具有文雅清逸的审美情趣。

▲《汉宫春晓图》局部,明代仇英绘。图中女子围坐,正在斗草。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民俗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