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杜甫的名句点出了这个节气的两大主题,一是暑气退去、气温转凉,二是临近中秋,思乡之情。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民俗学博士方云解释“白露”名称的由来。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这是一个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露时节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露水,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白露节气临近,天气昼夜温差加大,古淮河畔植物红*绿五彩缤纷,树叶斑驳秋意渐浓。视觉中国图与白露相关的民间谚语,大多与气温变化有关。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游红霞举了几个例子:“白露身不露”,说的是白露之后,天气渐凉,一般要弃短袖而着长袖了。“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得穿棉”,说的是白露之后,暑热不再反扑,天气逐渐转凉,每下一场雨就迎来一次大降温。“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说的是这个时节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古人将白露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从白露三候的物象中,也可以明显感受到气温的下降。
“一候鸿雁来。”白露节气一到,北方的大雁开始启程飞往南方过冬。这是最为典型的秋日意象。到了寒露时节,有“鸿雁来宾”的物候,表示最后一批大雁也启程南飞了。
“二候玄鸟归。”玄鸟,也就是燕子。白露时节,燕子离开北方回到南方,等到了来年的春天,再成群结队飞回北方。
“三候群鸟养羞。”“羞”是“馐”的本字,意为美味的食品。各种鸟类都开始储藏过冬的食物。可见秋凉已至,动物们也都在为过冬做准备了。
江苏淮安的古淮河畔,植物上露水晶莹剔透。视觉中国图白露节气以露水为名。“在古人看来,露是‘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也’,白露节气里采集的露水,有着不同寻常的神奇功效。”方云介绍,收清露是白露时节,最特别的一种“仪式”。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说:“(八月)朔日早起,取草头露磨墨,点小儿额腹,以祛百病,谓之天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八月朔日收取(露水),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白露节气,南方盛行酿制“白露米酒”,白露米酒口感醇厚香甜。糯米与高粱等谷物富含淀粉,在发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糖类和维生素,不仅可以补充机体能量,提神解乏,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具有补气补血驱寒的作用。
而在江浙地区,白露有食“十样白”的食俗。所谓“十样白”,是指带“白”字的十种中草药,如白茅根、白芍、白茯苓、白术、白及、白芍、白木槿、白毛苦等,也有人会买一些带“白”字或色白的药食两用植物,如白百合、白山药、白萝卜、白扁豆等,与白毛鸡或鸭同炖。据说吃了“十样白”炖出来的鸡鸭,可以润肺,抗秋燥,适宜秋天滋补,也可祛除风气。
露珠虽晶莹剔透,却也容易消散。加之白露临近中秋,这个美丽的节气,也因此承载了文人墨客的诸多离愁琐绪。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蒹葭》就以白露起兴。秋日的露水凝结成霜,如此美好,就像心中思慕的伊人一般。白露成为追寻而难得的梦想。“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李白一首《玉阶怨》写长信宫中失宠嫔妃在清冷秋日久久站立,直到露水打湿罗袜。白露也染上深宫浓郁的幽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将白露与故乡月并列,清冷秋意,引动游子离愁。白露也沾染了几分思乡之情。
离开了夏日的酷热,也远离冬日的寒冷,在天气微凉的白露,文人的思绪也是清浅的,愁绪也带着几分清凉的美丽,这大概是最好的秋日时节。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